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神父的話 - 耶穌升天

耶穌升天

【宗一1-11;弗四1-13;谷十六15-20】

  這個主日是復活期第七主日,也是耶穌升天節,耶穌升天好比祂的誕生,死亡和復活,我們稱它是一個奧蹟。這奧蹟曾給宗徒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初期教會曾默想了它的意義,並將默想的心得記錄在新約聖經的不同部分和章節裏。後來,教會立定了耶穌升天節,一年一次紀念這一奧蹟,向信友宣講有關升天的道理。按梵二後,1969年《禮儀年曆總則》指示,為方便信友參與,耶穌升天節原本是在復活節之後的四十天(復活期第六週星期四)舉行,但是可以移到復活期第七主日舉行。
我們慶祝耶穌升天節,同時也結束了耶穌一系列的顯現。在宗徒大事錄中,路加說耶穌受難以後,四十天之久顯現給門徒們,以表示自己還活著,而後被接升天。今天的第一篇讀經,是宗徒大事錄記載的耶穌升天的故事。其他兩篇經文,也談到升天:在致厄弗所人書中,保祿引用了一段談到「升天」的聖詠;馬爾谷福音的結束篇,則記述耶穌在升天前的最後一次顯現,並提及耶穌被提升天。
在這節日上,我們可以注意到兩個重點。一方面,這節日使我們的目光轉向天堂,在那裏受光榮的耶穌現在坐在天父的右邊。另一方面,這節日為我們是在世積極行動傳福音的開始,因為復活並升了天的耶穌派遣祂的門徒們,以聖神的德能在全世界宣揚對祂的信仰,按照天主的計劃改變世界。
耶穌在升天之前,交給門徒們一個使命,他們必要以祂所派遣給他們的聖神的德能去應對這個世界:「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所以,耶穌升天不是我們盯著天空仰望的時刻,而是要想到復活的主托付給我們的使命的時刻。
這使命是一項超越人力的巨大使命,但耶穌所托付使命的人並非擁有大能力者,卻是加里肋亞的一小撮人,他們是大羅馬帝國中一小群微不足道的人民。耶穌就是向十一位沒有具備任何才能的普通人,托付此項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的任務。
為何如此?因為耶穌就是要向我們啟示,天主的計劃唯有用天主自己所賜予的能力才可實現。這能力表現在奇蹟般的跡象上,就如耶穌所說:「因我的名驅逐魔鬼,說新言語,手拿毒蛇,甚至喝了什麼致死的毒物,也決不受害,按手在病人身上,可使人痊愈。」這些事跡是復活的基督臨在的記號,亦是天主性威能的標記,讓宗徒們來使用,以完成這項巨大的使命。
事實上,聖神降臨後,宗徒們遂開始去實現這使命,也就是按照耶穌的吩咐,先向耶路撒冷,而後向猶大、撒瑪黎雅,直到地極去傳教。這樣的一個計劃,似乎真的太大膽了,而且按人的能力也無法做到,但是這個使命終究實現了。宗徒們開始的這工程,而後由他們的繼任人繼續,如此耶穌托付給門徒的使命便通過世世代代往前推進。
今天這使命還未結束。它要求我們的合作,也要求我們祈禱。「我們各人所領受的恩寵,卻是按照基督賜恩的尺度。」我們每人都有自己當行的一個任務。每個人都要聆聽和反省耶穌的聖言,以瞭解什麼是自己的任務。而且每人應該祈禱,以領受聖神,好能實現耶穌所要的,或更好說,耶穌就是要通過我們而實現祂那直達地極的救恩工程。
  耶穌升天節除了賦予我們一個傳教的使命之外除,在大良教宗的耶穌升天節講道詞中,他另外給我們指出兩點與我們的生命攸關的事實:
  一、耶穌帶著我們人的身體升天了。祂的升天,不但是全人類和每一個人的光榮,而且也是我們日後復活升天的保證。
  二、從前耶穌在世時,只有少數的人用肉眼看見了祂;現在耶穌在天上,坐在天主聖父的右邊,許多人可以憑著信德,在聖教會的禮儀和聖事中認出祂的臨在,並從祂的手中接受救恩。
是的,耶穌的升天並非離開了我們,祂從我們的視線離開,為的是更圓滿地與我們同在。祂的升天正是向我們顯示我們是誰?我們將要往哪裡去?以及我們現在該做什麼?
- 我們是誰?因著耶穌的死亡、復活和升天,我們基督徒不單單只是屬於地上,而也已經分享天主的生命。
- 我們將往哪裡去?耶穌在哪裡,我們也將在那裡。
- 我們現在該做什麼?作見證人,把悔改罪赦的信息傳出去。
耶穌升天,讓我們對天國來臨有了一份確切的盼望,因此在今天的感恩禮中,我們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是不是在我所生活的所有地方,如我的家、我的堂區、我的辦公室、我工作的地方、我的學校,做促進天國來臨的任何事?第二個問題是,我目前的生活的樣子是不是給了我獲得天國的希望?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光啟新書: 靈修大師的幸福八堂課

新書介紹


靈修大師的幸福八堂課
The Saints' Guide to Happiness


對幸福的追尋往往始於渴慕更真實的生命;
這種追尋之心使他們學到
放手、工作、靜坐及付出愛。

作者簡介
若羅勃.埃斯柏格(Robert Ellsberg),出生於洛杉璣(Los Angeles),1980年在曼哈頓(Manhattan)天主教「待客之家」皈依為天主教徒。現任Orbis Books的編輯;已婚,育有三子,現居住在紐約歐辛尼(Ossining)。

譯者簡介
譚璧輝,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全人教育通識課兼任講師,從事業餘翻譯工作二十餘年,為光啟文化事業及上智出版社翻譯過多本書籍;主日參與堂區禮儀服務,目前亦為台北市新民小學董事長。
靈修大師的幸福八堂課
The Saints' Guide to Happiness
羅勃.埃斯柏格(Robert Ellsberg)/著
譚璧輝/譯

2009年4月初版
光啟書號 206161
定價220元 / 240頁 / 平裝 / 25開 / ISBN:978-957-546-645-9
單本國內郵資40元


本書簡介:

  人汲汲營營地在世上追求著金錢、事業、愛情或成就感,還有世人所認知的成功,這種種的追尋為的是什麼?難道不是為了獲得幸福嗎?只是,究竟什麼是幸福?得到世俗的一切,就得到幸福了嗎?如果不是,那麼真正的幸福又是什麼?

  本書作者從八個面向指引你通往真正的幸福,而每一條道路上,都有聖德者的實例作為明燈,無論是他們用生活經驗所歸納出的智慧之語,還是用生命實證所呈現出的行為姿態,在在都如同一股清泉,撫觸著我們紊亂的心緒,彷彿幸福就在不遠處。

  安靜坐下,細品這有如靈修大師為你上的八堂課,幸福,近在眼前。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學習活著
第二章 學習放下
第三章 學習工作
第四章 學習安靜坐著
第五章 學習愛
第六章 學習受苦
第七章 學習死亡
第八章 學習觀看
結語



--------------------------------------------------------------------------------

精采文摘:
第一章 學習活著

  生命中的痛苦林林總總。但是痛苦的反面不是幸福。至少,在痛苦中我們意識到自己是活著的。常常,困難真正不在痛苦本身,而是因為死亡進入我們每日的存在裡。世界的快速步調與壓力,「謀生」的掙扎,廣告持續的湧入,乏味的消費文化,這一切都使人感到疲乏、麻木,無法有任何感覺。我們的身體可能極為強壯,過去沒有一個時代的人能如此長壽或如此健康,但是卻有一種啃噬我們靈魂的疾病在蔓延。


--------------------------------------------------------------------------------


第三章 學習工作
  住在山洞裡的早期曠野隱修士,沒有雇用工人或工頭,他們將每天的大部分時間用在勞力工作上,包括園藝、編織籃子或紡織。他們注意到聖保祿嚴格的命令:「凡不願工作者,就不可吃飯。」(得後三,10)因此,他們以勞力工作供應自己物質上的需要。他們不認為這些勞力工作會擾亂他們的靈修目標,反而視它為來自上天的祝福,是一種工作治療,是躲避枯燥與悲傷的方法。

  在永恆的光輝裡,我們看到自己的工作也是愚昧無比的。我們每天掃地,但是,明天又蒙上灰塵。我們寫的書會絕版,或被放在某人的地上,蒙上厚厚的塵埃。然而,工作是人生活中不能逃避的部分。它不是我們運用每天時間的方式;也遠超過我們付款的方式。在某些意義上,它也代表人在宇宙中所具有的獨特地位。藉著工作,我們參與創造工程的鋪陳;在面對物質世界和解決問題的同時,我們也塑造了我們的特性。


--------------------------------------------------------------------------------

第五章 學習愛

  英國詩人及富於想像力的藝術家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為通往聖德之路留給後代明確的定義。他寫道:「我們被放在地球上一處小小的空間裡,目的是使我們能學習背負愛的大梁」布雷克經常在花園裡與天使對話,在靈修與藝術方面,他被視為是一位古怪人物。然而他的思想是與聖人的智慧是一致的。他們都同意成聖便要相似天主──即是不斷的「脫去舊人,穿上基督」,祂的本性就是愛。

  深植於我們心中的莫過於渴望愛與被愛。歌曲、小詩、問候卡都告訴我們同樣的事,即是:「你所需要的只是愛」。這是否指至少在這點上聖人與披頭四合唱團的觀點是相同的?或許是吧!然而,布雷克的話指出了遠比滿足「心中渴望」更多的東西,它指引我們一種邁向成長與悔改的過程。關鍵不僅在滿全我們的渴望,而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擴大我們愛的能力;我們的言行要符合愛;誠如但丁所寫的:愛能「移動太陽與其他星星。」


「幸福是在我們生命中找出可能是『必要的事』,
而開心的放棄其他所有的一切。
然後,弔詭的是,
我們發現天主把我們所需要的一切都一併給了我們」
(多默‧牟敦)

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乙年復活期第五主日神父的話 - 住在耶穌內

乙年復活期第五主日

神父的話

住在耶穌內
【宗九26-31;若壹三18-24;若十五1-8】

潘家駿 神父

復活節的慶祝一直延續到整個的復活期。從復活主日(包括了守夜禮和復活當日)一直到聖神降臨主日,整個五十天的慶祝就如同一個大節日,教會稱之為「大主日」。
今天是復活期第五主日,這是我們從復活節之後第五個機會,讓基督的復活再一次臨現在我們當中。古代的基督徒常常這樣說:「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主日。」說明白一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與復活主耶穌的相遇。」而這個主日的福音,耶穌講了一個比喻。耶穌說,祂是葡萄樹;祂的門徒們是葡萄樹的枝條,枝條若不連在葡萄樹上,憑自己就不能結果實。聖若望宗徒用了耶穌所講的這個比喻,正是要向我們強調,我們是多麼需要「住」在基督內。
  葡萄樹是沿地中海各地很普通的植物。他們一般把以色列民族比作為天主的葡萄園,如聖詠八十8-10:「萬軍的天主,求你復興我們,顯示你的慈顏,好拯救我們。你從埃及移來一棵葡萄樹,你把異民趕走,而種植這樹。」於是舊約時代的先知們在講道時,常常便就地取材,拿它來作比喻。依撒意亞先知就曾經寫過一首葡萄園詩歌:「我的愛友有一座葡萄園,位於肥沃的山崗上;他翻掘了土地,除去了石塊,栽上了精選的葡萄樹,園中築了一座守望台,又鑿了一個榨酒池。原希望它结好葡萄,反倒結了野葡萄。」(依五1-2)而當我們看今天的福音時,這葡萄樹不再指那令天主失望的以色列,而是指耶穌自己,誠如耶穌自己所說的:「我是真葡萄樹」,而從來就沒有一個人向耶穌一樣說同樣的話。耶穌這棵真葡萄樹並不是獨影孤枝的,祂是葡萄樹,我們是祂的枝子。我們都與祂有一份密不可分的聯繫,並且我們與祂的生命相屬。
  「你們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在聖若望宗徒的筆下,這樣的話並不是空洞的說法。在我們剛才聽到的福音中,聖若望宗徒用了這兩句話來表示耶穌和祂的門徒們以及祂的門徒們之間的合一,同時也表示祂是我們的「生命泉源」。而祂如何與我們的生命合而為一,如何成為我們生命的泉源:祂以為我們犧牲了性命的方式,成了我們的生命食糧!
這「住」在基督內的經驗是聖若望非常寶貴的生命經驗,所以在他的第一封書信中,他用了福音類似的話語這樣說:「誰遵守天主的命令,就住在天主內,天主也住在他內。」「住」這個字眼非常能夠表達出今天福音中,葡萄樹與枝條彼此間的關係。在這篇若望的書信中,聖若望宗徒好像是為自己所傳的福音作了一個註解。他指出葡萄枝條要連在葡萄樹上所必須堅持的就是要「住」在彼此內,而具體的行動就是要;一、信仰耶穌;二、聽耶穌的吩咐,彼此相愛。而這兩個行動也正是我們領受感恩聖事(聖體聖事)的行動:
一、信仰耶穌:信德乃構成感恩禮的最重要因素。如果沒有信德,那麼感恩禮聖事的行動就根本不存在。初期教會門徒們在家裡之所以產生了「擘餅」的行動,那是因為門徒們想要「紀念」復活的主。厄瑪烏的事件也讓我們看到了這同一的信德,那就是當兩位門徒認出耶穌時,耶穌卻是在他們的眼前隱沒了。是的,認出耶穌和耶穌隱沒是同一件事,而這也正是信德的表達,因為如果耶穌可見才相信,那麼信德便不會發生。就是因為耶穌隱沒,所以才把我們帶入信德當中。

二、聽耶穌的吩咐,彼此相愛:聖言成了血肉來到我們當中,而凡是在感恩禮中領受了這成了血肉的聖言的人,也都被邀請去學會謙卑,與所有在這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一起作伴,一起同行。而我們陪伴同行所接觸這片土地的雙腳,正是耶穌於最後晚餐時,在門徒們身上為我們洗過的腳。祂曾跪下,雙手托著我們的腳,為我們洗腳,之後,祂「注視」著我們的臉龐,對我們說:「你們明白我給你們所做的嗎?....若我為師傅的給你們洗腳,你們也該彼此洗腳。」(若十三12,14)在這條天國的道路上,我們也必須在途中暫時停下腳步,以基督那充滿同情的「眼光」和對群眾所動的慈心,去洗我們近人的腳,而當我們跪在我們弟兄姊妹們面前,洗他們的腳,以那與基督相似的「目光」「注視」著他們那軟弱的臉龐;貧困的臉龐;病苦的臉龐;辛勞的臉龐;痛苦的臉龐;受壓迫的臉龐;被剝削的臉龐,被拒絕的臉龐,這時我們終將發現天主的救恩已經在我們腳踏的這片土地實現了。

事實上,生命之糧應該是比飽腹之糧更具體可見的,因此每當我們的生命被基督的體血飽飫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被基督的愛催迫著,而去想到在我們這個世界裡千萬因缺乏食糧和億萬因缺乏愛而受苦的人們。是的,如果我們能在聖體聖事內認出耶穌來,我們也應該能夠在許多受飢受餓的人們身上認出耶穌來。如果我們不能把我們對耶穌臨在於生命之糧的信仰轉化為行動,我們仍然不敢說我們是一個有信仰的人,更不敢說我們的團體是一個信仰的團體。

而這讓我想起有一次,當盧雲神父(荷蘭籍靈修神學家)準備為方舟團體舉行感恩禮的時候,一位因殘障而說話有困難的女士來到他面前請求神父降福她,當盧雲神父舉起穿著祭披的雙手準備行降福禮時,這位女士卻打斷了他的降福行動:「不是這樣,我是指真正的降福。」原來她想要的是擁抱,於是盧雲神父從祭台上走下來擁抱了她。是的,我們基督徒總習慣用「我會為你祈禱」來面對別人的困難,好似說完了這句話,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睡覺了。我們也總是忘了,我們也需要以具體的行動來與天主的聖意合作,把基督從祭台帶向人群,好讓我們的祈禱實現在我們當中。
聖若望宗徒生活在教會初期,基督信徒尚處在受人歧視的時代。他格外體驗到基督信徒的合一和彼此相愛的必要。據說,他晚年的宣講常以此為主題。我們體諒他的苦口婆心,也要在我們所生活的時代中實行這個教導。阿們!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神父的話: 耶穌善牧 - 聖召節為聖召祈禱

耶穌善牧
- 聖召節為聖召祈禱

【宗二 14a, 36-41;伯前二20b-25;若十1-10】


這個主日是復活期第四主日,又稱「善牧主日」,所以甲、乙、丙年三年福音的主題都是有關耶穌善牧。三年的福音都是取自若望福音第十章「耶穌善牧」的章節。這章節被分成三個部分:甲年取自第1-10節,強調的是「基督是羊門」;乙年取自第11-18節,所強調的是「善牧為羊捨命」;丙年取自第27-30節,所強調的則是「善牧將永生賜予祂的羊」。
在福音中,耶穌有許多的形象:醫治、驅魔、講道……等,而在所有形象中,最能夠安慰人心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大概非「善牧」的形象莫屬了。這形象是歷代,而特別是初期教會的基督徒藝術家,最喜歡據之以創作的一個圖像。初期教會的信友們常常把這個圖像裝飾在他們的地下墓穴當中,在那教難的時代,這個圖像總帶給他們給安全感和無限的安慰,因為善牧關顧祂的羊群,祂牧養他們、保護他們,祂也對他們絕對忠實。
當我們頌唱這個主日的答唱詠:「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聖詠廿三)」時,我們總會想到耶穌基督的善牧形象,雖然這個聖詠裡的「牧者」指的是天主聖父,不過這正好符應了我們常說的:「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子女」。耶穌在答覆門徒要求祂將父顯示給他們時,祂也這樣說:「你們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所以這善牧的形象最終指向天主聖父,然而是耶穌把父的慈悲形象帶到我們中間來,並且向我們分享天父的慈悲,祂同時也邀請那些受祂召叫的人活出這同一的慈悲。
耶穌在今天的福音中講了一個比喻來向我們通傳天父的慈悲大愛,內容涉及了「善牧」,而讀經二就是在向我們敘述我們所擁有的牧人是怎樣的一個牧人。讀經二說祂為我們忍受了痛苦,我們是因為祂的創傷才獲得了痊癒。今天我們在教堂中放一個十字架,對你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你大概不會認為十字架是一個羞辱人和荒謬的事,但是如果我們把十字架換成斷頭台或是宋朝包公審案時用的狗頭劄或虎頭劄,或者是處死死刑犯的電椅,那麼你一定覺得不可思議,教堂怎麼會放這樣一個讓人不安,甚至令人覺得羞恥的刑具在教堂裡。十字架在羅馬帝國時代就等同於我們中世紀的斷頭台,宋朝的虎頭或狗頭劄,或是今天的電椅。是的,不用懷疑,這個刑具正是我們信仰的中心。或許我們會問,為什麼不盡力消除這件讓耶穌帶來創傷的標記呢?因為十字架為我們基督徒而言,就如聖保祿所說的,就是真理,離了十字架這些真理就沒有意義。在沒有希望的時候,十字架帶來了盼望。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在完美的天主和該死的人之間築起了橋樑。在耶穌受難的那一天,天主戰勝了罪惡,擊潰了死亡。在這樣一種轉變當中,天主把歷史上最壞的行為變成了最偉大的勝利。沒有任何事能夠,甚至是謀殺了天主的親生兒子這樣的事,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關係隔離終止。因著十字架,最惡毒的罪行也都變成了醫治我們創傷的大能力。因著十字架,我們就有盼望;因著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創傷,我們就獲得了醫治。不是祂的奇蹟醫治了我們,而是祂的創傷。想一想,如果天主能夠從最無能、最軟弱中引出能力來,那麼天主也可以在我生命中最失敗和最困難當中做什麼?不用懷疑!全心依靠祂吧!
為了更近一步說明這比喻的意思,若望福音又提出了「羊門」的觀念。由門進入羊棧,是牧人接近他的羊群的正常途徑,它意味著牧人和他的羊群之間的親密關係。也因此,誰若願意到羊棧內牧養羊群,應該經過耶穌;換句話說,應該由祂領受管理羊群的權柄。羊若不經過耶穌,也不能找到草場,就是找不到養活自己永生性命的食糧,進入天國。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在接受了天主的慈悲大愛之後,祂要求我們做唯一事就是牧放羊群,即牧放我們兄弟姊妹中最弱小者。伯多祿在領受了耶穌的慈悲寬恕之後,耶穌邀請祂牧放祂的羊群,他現在正與耶穌和耶穌的弟兄姊妹一起同行,踏上天國之旅。
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被召成人耶穌弟兄的牧人,而為了帶領和鼓舞基督的教會走上天國,我們需要像基督一樣牧養他人。整個普世教會在今天齊聲為聖召祈禱,祈禱更多的年輕人去答覆天主的召叫,去接受一份奉召捨棄自己的一切,並在天主的愛中服侍世界的職務,這職務是喜樂的、是榮耀的、是平安的,就如聖心所散發出的熱力溫暖一般;但這職務也是捨已的、受苦的及掙扎的,就如耶穌的肋傷一般痛澈心扉,可是我們知道總是有教友在為神父們祈禱,祈禱他們能成為一名好的牧者,讓所有接近他們的人,都能與耶穌基督的聖心相遇合。

我想起一首歌詠耶穌聖心的詩歌,我們也以首詩歌為普世的司鐸們祈禱:

耶穌聖心、司祭之心
人的重罪把人壓垮
但祢以愛的關顧到處尋找亡羊
並將之懷抱回家

耶穌聖心、司祭之心
沉重的十字架給人帶來悲慘的生命故事
但祢承擔了我們的故事
並將天上的榮耀帶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