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八月份 主日上午9時感恩禮服務表

八月份 主日上午9時感恩禮服務表

讀經一
08/02 黃金枝
08/09 盧怡如
08/16 黃珍琪
08/23 陳 筑
08/30 梁珮霞

答唱詠
08/02 陳宥蓉
08/09 陳宥蓉
08/16 唐 鎮
08/23 陳韻申
08/30 陳宥蓉

讀經二
08/02 韓竹平
08/09 劉景彪
08/16 白安理
08/23 黃信行
08/30 吳奕瑋



輔祭
08/02 應繼賢/王世忠
08/09 吳奕瑋/江季薇
08/16 王世忠/劉奕禎
08/23 劉弈禎/江季薇
08/30 王世忠/江季薇


領唱員
08/02 錢正源
08/09 陳宥蓉
08/16 錢正原
08/23 陳宥蓉
08/30 錢正原



司琴
08/02 陳宥瑾
08/09 何家敏
08/16 陳宥瑾
08/23 陳宥瑾
08/30 陳宥瑾

標籤: 堂區News

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你也可以行增餅奇蹟

你也可以行增餅奇蹟
【列下四42-44;弗四1-6;若六1-15】

潘家駿 神父

若望的增餅奇蹟最獨特的部份就是它省略了那最能讓我們認出感恩禮的標記:擘餅。耶穌拿起餅,祝謝後,分給坐下的人(六11),但是卻獨缺擘餅的動作。在對觀福音中,這個姿態是最具意義的姿態之一,甚至在路加福音中就直稱感恩禮為「擘餅」(路廿四35;宗二42)。

省略了耶穌的擘餅動作,若望將重點放在耶穌的分餅給眾人的行動上,而這正符應了耶穌在有關生命之糧言論中的宣告:「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六51)。」

在這裡,我們應該在基督復活的光照中來瞭解這段福音。因為若望自己就是耶穌復活的見證人,所以當若望再度反省耶穌所做的這件奇蹟時,他深切地體會到,這不單單只是一件單純的耶穌憐憫群眾的事件而已,不!在復活的光照下,他體會到這個增餅奇蹟的事與耶穌以後將為我們獻出的生命息息相關。

耶穌復活後,這增餅的奇蹟就不曾中斷,而我們就是得到飽飫的群眾。耶穌真正地實現了我們每天的祈禱:求禰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

在我們每次領聖體時,我們應該想到千萬因缺乏糧食和億萬因缺乏愛而受苦的人。當我們吃飽穿暖,得到很好的照顧,在享受大地的成果和兄弟的友愛時,我們也應該要感覺到許多人們在忍受物質上、情緒上的貧困。,我們對耶穌臨在於聖體聖事中的信仰,不是表示我們應該走出自己兄弟的小圈子,和盡量減輕人們的痛苦嗎?如果我們能在聖體聖事中認出耶穌來,我們也應該能夠在許多飢餓的男女老少身上認出耶穌來。如果我們不能把我們對耶穌臨在於餅和酒之內的信仰轉化為行動,我們仍然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

但是我們常常對將信仰轉化成行動缺乏信心,看看今天的福音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這裡有一個兒童,他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但是為這麼多的人,這算得什麼呢?」

這段福音也是一個有關微小人物和微小事物價值的故事。我們的世界總喜歡明顯偉大、令人印象深刻以及精心的事物。然而天主卻是選擇了被世界所忽略,甚至是被看不起的微小事物和微小人物。在這個故事當中,安德肋提出了:「這裡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但是為這麼多的人,這算得什麼呢?」在安德肋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普遍性的會算計的世人心靈。安德肋的這句話好似在對耶穌說:「然到你不會算嗎?這麼清楚的答案,難道你算不出來嗎?五個餅和兩條魚,怎麼可能夠這一大群人吃呢?不用算也知道!」然而為耶穌來說,這些餅和魚卻已經足夠了。耶穌拿起它們,祝謝了,分給坐著的人。這意謂著耶穌從微小的人身上(小孩子)接受了這微小的禮物,並且祂清楚地認識到這微小的人和微小的物都是天父所賜予的禮物。這既然是來自天主的禮物,那麼就一定足夠餵飽所有的人。也因此,耶穌分餅和魚,而竟然可以「讓眾人任意吃」。

是的,在這個微小人物所奉獻的微小事物當中,我們卻是看到了天主的慷慨。這些禮物不僅為眾人足夠有餘,甚至把吃剩下來的碎塊收集起來,也足足地收集了十二滿筐。這向我們顯明了一個奧秘,也就是如果我們慷慨地給予我們所擁有的,即使我們所擁有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事物,天主也要使它增多增長。這是天主的方式,同時也是我們被天主召叫去活出來的方式。天主給了我們每一個人一些愛人的能力、一些知識、一些能力、一些勤勞等作為禮物,為的是能向人分享,而我們向別人分享得越多,我們就會越發現到,別人所得到的竟然比我們所分享的還要多。天主的小禮物總是在我們給予的過程中不斷地增加。阿們!

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特別訊息: 遣使會中華省會長谷聲野神父的信

給台灣地區的文生大家庭: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與平安充滿你們的內心,現今以至永遠!
關於會祖聖文生及聖路薏絲逝世350週年慶祝,羅馬總會長已經來信給我們大家。整個儀式將分為3個部份:傳承、慶典和計畫。在今年的7月8日參議會和仁愛會修女共同召開會議,並且同意依照下列的活動進行。

1. 開幕儀式訂在今年的8月29日晚上6點在高雄聖文生堂舉行,堂區已經在準備這項活動。將會有一場主題為“仁愛與使命”的音樂會,事實上那是聖文生堂的年度音樂會,經由本堂主任王承前神父及副主任穆希聖神父的慷慨協助,我們同意以這項活動來開始長達一年的慶典。我誠摯地邀請你們參加這場音樂會,並請通知我們代表參加的名單。有關這場活動的細節請和王神父聯繫,我們會盡快寄上活動海報。
2. 我們將會和其他文生大家庭見面來完成整個活動,並且指派蔡恩忠神父和洪性道神父代表遣使會這邊。
3. 我們也決定在今年的9月27日在各堂區舉行聖文生瞻禮彌撒,希望你們能夠結合一些活動作為350週年慶祝,下列有一些想法提供參考:

 如同以往我們將9月整個月份訂為聖文生月,這段期間會有為350週年的募款活動,我們強烈要求大家以小組方式來協調進行這工作。在9月27日也鼓勵你們聯合附近的遣使會堂區一起舉行慶祝彌撒,例如在台東有大武和金崙堂區,在高雄有文生堂、董文學堂和聖母堂,在台北有蘭雅堂和石牌堂,頭城和礁溪等,或者在當天舉行1台彌撒來表達團體共融和文生家庭的精神,同時也請發出邀請給附近的仁愛會修女和文生家庭成員,以便他們可以參與彌撒。9月27日當天的奉獻是要集中起來為本堂的窮人需要,因此之故,你們必須有1個小組(委員會),這些成員會去拜訪窮人,並且將他們的需要而我們可以提供的列出清單來。我希望這些成員可以持續工作,如果天主成就有一天也會成為聖文生善會的開路者。這次的活動有兩個目標:為窮人服務及建立聖文生善會(如果可能的話)。
 我們會出售350週年的中文紀念運動衣,希望開募時已經準備好而大家也能夠穿上它。蘇喜德神父將協助高雄會院處理這件事,我們很快會訂出尺寸、顏色和價格。

4. 今年的10月8日是仁愛會修女來台50週年,同時也會有慶祝活動,我們等候詳細的訊息。
5. 將來我們會邀請香港的聖文生善會來,演說他們服務窮人和如何建立聖文生善會,同時我們也考慮邀請台北聖家堂及台中聖文生善會來分享他們的服務經驗,正確的時間會在籌備委員會決定。
6. 希望每個會院都有一套服務窮人的計畫,或者是為了創新的福傳工作,我們需要各會院的創造力使這理想成為可能的。
7. 籌備委員會將再議訂時間來舉辦聖文生和聖露薏絲靈修精神的講習會。
8. 閉幕儀式尚待籌備委員決定。

非常感謝你們的支持諒解,如果有任何問題或建議請主動地和我們聯絡。

在文生內的弟兄

谷聲野神父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潘神父的話: 上主是我的牧者

上主是我的牧者
【耶廿三1-6;弗二13-18;谷六30-34】

潘家駿 神父

以色列原是一個游牧民族。牧人和羊群是以色列人十分熟悉的事物。所以,聖經也慣常引用它們來比喻這個民族的政治或宗教領導和群眾的關系。

  讀經一所記載的是耶肋米亞先知講的一個神諭。耶肋米亞在南國猶大執行先知的使命,歷四十年之久。在這個神諭中,他斥責約熹雅王的三位繼承人:約納哈次、維雅金和耶苛雅納。這三位君王,在假先知的誘惑下,引導人民走入歧途,使他們終於流落異地,飽嘗充軍的苦楚。在同一的神諭中,先知指出一線之光。他預言了默西亞時代的終會來到。那時,天主將有一位出類拔萃的牧人,來聚合殘存的羊,把它們領回到它們的羊棧裡。

耶穌就是耶肋米亞先知所預言的那位出類拔萃的牧人。今天的福音記載門徒們傳教回來後,聚集到耶穌跟前,將他們所作、所教的一切,都向耶穌報告。然後耶穌率領他們到偏僻的地方去休息。到了那裡,發現群眾已在那裡等侯他們,要聽耶穌講話。耶穌看見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群,就動了憐憫的心。今天的福音教導我們兩件事:

  第一、人生中涵括了無數的散與聚、獨自面對及共同分享的時刻;而主耶穌督教導下的宗徒傳教事業,也是按此生命的聚散兩依情況,以四出傳佈和聚集報告的模式下展開。基督徒的生活不單單只是積極、忙碌地為生活努力而已,祈禱靜修更是基督徒生活的動力。往內傾注才可外溢,加添燃料才會心火長明,我們怎能不經常回到我們的善牧面前,匯報交心,向祂祈禱?

  祈禱就是最好的在主內休息的狀態,對我們信仰基督的人而言,它就猶如舊約以色列子民在流徙曠野四十年後,終於踏入福地的安心狀態,因為基督已經藉著苦難及光榮的十字架,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經驗到的分裂、恐懼、傷害、背叛、仇恨等,開闢出一條愛、憐憫、慈悲、修和與共融的新途徑。透過祈禱,我們縱然面對憂患矛盾,身心俱疲,卻仍能找到心靈的出路,安躺在洶湧的世海。生命裡發生的憾事,也得以修復。

第二、祈禱靜修是基督徒生活的動力,基督仍能彈性把避靜計劃暫延,而以慈憫的心懷,將群眾對生命的索求及福祉,列於優先次第,引領他們獲享靈性的安息。耶穌所展現的憐憫之心與我們常懷有的可憐人的態度是不同的。可憐別人有疏遠、輕看、甚至成為我們所可憐的對象的主人的意思。憐憫卻是出自慈悲的心,出自平等相待的心。耶穌不願意輕看我們,祂願意成為我們當中的一員。與我們感同身受。耶穌教納因城寡婦的獨子從死裡復活,因為祂從心底感受到那位母親的哀傷(路七1-17)。我們如果要知道如何向(弟兄)姊妹們展現憐憫的心,就要看耶穌的怎麼作。

在羅馬唸書的時候,有一次我要去搭地鐵,就在地鐵的入口處,我被一個老人家攔了下來,他向我要了一萬里拉去買晚餐。從他要錢的口氣,我知道他向來來往往的人群已經開同樣的口不下上百次了,可是都沒有得到任何的回應。對我,從他的口氣中,似乎也沒有太大的期待。當我從我的皮夾拿出一萬里拉給他,並向他說:「拿去買你的晚餐」時(我很怕他拿去買酒喝,所以特別強調是買晚餐),他高興得差點跳起來,嘴裡一直說:「千謝萬謝!」他真很驚訝也很高興得到這一萬里拉,但是我卻突然悲上心頭。並不是我替這個人悲傷,而是替我自己難過。我去坐地鐵,是因為我正要去參加一個我不願意錯過的聚會,這個人只是跟我不期而遇,我並沒有真正在我的生命中去憐憫這個老人家,我給這個老人家一萬里拉好像只是因為我是一個為窮人服務的遣使會士,所以為了我的身分,所以我這樣做了;如果說還有另一個理由的話,那就這一萬里拉的施捨也滿足了我的慷慨。

事實上,耶穌的作法好像跟我不一樣!以慈悲心憐憫人的耶穌為摯友拉匝錄的過世而哀慟(若十一33-36);耶穌也為那引起人心痛苦的悲劇而哀慟,而生出憐憫的心。這憐憫的心讓耶穌與哀傷的人一同哀傷,與哭泣的人一同流淚。耶穌也邀請我們與哀傷的人一同哀傷,與哭泣的人一同流淚。是的,耶穌不只說,也照樣做了。

你們看!耶穌就是以祂的整個生命來表達他對弱勢者、對罪人、對無依者、對貧困者、對生命挫折者的憐憫。祂自己就是在十分困苦的情況下,在一群微小和受壓迫的人中間降生成人。而耶穌就是用了這樣的方式,向我們顯明了天主對我們的愛情。祂不僅降生與我們一起成為人,更是降至最卑下、最貧窮的地步。要真真正正地從內心深處去感受和了解耶穌如此這般地降生成人的行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整個人每分每秒都在抗拒卑下;拒絕貧窮。我們可能不介意去幫助和關懷卑下或貧窮的人,但要我們降至最卑下和最貧窮的境地,與卑下的人一樣卑下,與貧窮的人一樣貧窮,是我們絕對不想幹的事。但這卻是耶穌選擇讓人認識天主的愛的方式。耶穌憐憫我們成了卑下的人,成了貧窮人。祂的方式和我的方式是多麼的不同,我給了這個老人家一萬里拉,藉著這小小的錢,我卻成了他的「主人」,一個讓他千謝萬謝的主人。

我開始明瞭在我給予這個老人家一萬里拉的時候,我還沒有真正地懂得一件事,那就是耶穌因著憐憫,藉著成為我們的「僕人」而向我們啟示祂對我們的愛情盟約,並且召喚我們以同樣的道路跟隨祂。多麼渴望我現在能夠真得懂了!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神父的話: 落地死去的麥粒

落地死去的麥粒
- 慶祝中華殉道諸聖節日
【智三1-9;伯前四12-19;若十二24-26】

潘家駿 神父

在福音中,有一次耶穌向那些來見祂的希臘人說:「人子要受光榮的時刻到了!」然而耶穌受光榮所用的方式與猶太人的想法不一樣,為猶太人來說,所謂的光榮是指擁有足以征服敵人的百萬雄兵,但是耶穌的光榮卻是指羞辱的十字架;為猶太人來說,光榮是指所有的國家都臣服在他們的腳下,但是為耶穌來說,光榮卻是指祂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天主竟用這樣的方式,來與我們訂立那能澈底地更新我們的生命的新盟約,然而這正是整個福音所要向我們傳遞的訊息,那就是從受苦和死亡之中尋索新的生命。這樣的一種看似矛盾的生命規律並不是耶穌隨口胡謅,或是違反生命規律的,其實它早已經存在於大自然的規律中了。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就是以麥粒的生命過程向我們提出了有力的證明:「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然只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在這裡,耶穌將自己的生命比喻成一粒麥種,而藉由祂的死亡和埋葬,這種子將成為一棵大樹,使每一個人都能從這大樹接受那豐碩的生命果實,而這棵大樹將是那矗立在世界的中心,吸引萬眾歸向祂的十字架。從這十字架上,祂傾盡了祂所有的一切,完全把自己給了我們,沒有為自己保留一點什麼,而只任由祂的愛不斷地伴同祂的聖血從祂的聖心裡傾流出來,為在我們的生命內結出豐盛的果實。

在福音裡,我們一再地聽到耶穌預告自己的受難和死亡。因此,在這裡我們面對一個大奧秘,那就是耶穌明明知道自己正一步步地往十字架走去,而也祂儘可以避免掉這苦難和死亡,那麼祂為什麼還要往這條路走去呢?況且耶穌在面對這苦難和死亡時,祂也如同我們一樣感到恐懼和不安,祂儘可以祈求天父為祂免去這苦杯,甚至當祂被捕的時候,祂向那抽出劍來準備反抗的伯多祿說:「把你的劍放回原處,你想我不能求我父,即刻給我調動十二軍以上的天使嗎?」但耶穌沒有這樣做,因為耶穌不以我們的方式來表明天主對我們的深情大愛,祂的方式卻是選擇了天父的旨意,服從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今天我們所紀念及慶祝的中華殉道聖人們,他們正是天主在我們這個世界中埋下的千千萬萬種子當中的一百二十一粒種子。

然而聖人也如同你我一樣,是軟弱的人,他們憑什麼成為埋在地裡死去的麥子?事實上,天主知曉我們的軟弱,而教會冊封殉道者為聖人,並非要否認他們身上可能有的缺失和限度。無論如何,在他們殉道的那一刻,他們是以自己的血肉向世人宣示了一個不會錯誤的訊息:聖神真實地臨在於教會內。在聖人捨生,卻生動地活出基督生命的那一時刻,整個教會是那麼真實地觸摸到聖神的臨在和活動,而聖人也以血見證了他們對聖神的服從,一如基督服從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有一個比喻可以用來類比說明教會封聖的行動:大家都見過火柴,火柴本身有它的脆弱性,但它一旦被擦著了,便會發出光與熱,著火燃燒,放出光芒。教會封聖的行動就是要捕捉和肯定這點在人脆弱的軀殼裡面,因著聖神的鼓舞,藉著信德所併發出來的亮光,宣示這是聖神在教會內所發揮的德能,而使人能與基督同死同生。

天主也召叫我們每一個人跟隨著耶穌的腳步,在我們的生活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成為一粒埋在地裡死去的麥子,同耶穌一起受苦,甚至成為受苦的耶穌,為能脫去舊有的生命,結出豐盛的果實,在一個缺乏信德的世界裡活出真理的生命來。而什麼是真理?當耶穌站在彼拉多面前受審時,彼拉多問祂:「祢做了什麼事呢?」耶穌回答祂說:「我的使命是為給真理作證,我為此而生,我也為此而來到世界上,凡屬於真理的必聽從我的聲音。」而耶穌所講論的真理就是祂與天父之間一種真實而親密的愛的關係,這關係也就是今天福音中天父自己所揭示的:「這是我的愛子」的一種關係,這關係也是耶穌渴望我們領受的關係。然而每當我們對這真理的渴望得到滿足時,我們就得以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愛和寬恕隨時準備好讓這世界定我們的罪,把沉重的十字架加在我們身上,過去的伯多祿、保祿、巴爾納博、雅各伯和安德肋,甚至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今天我們紀念的一百二十一位殉道聖人都有類似的遭遇,因為他們選擇在世界中聽從耶穌的聲音,活出真理。

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七月份主日上午9時彌撒服務表

七月份 主日上午9時感恩禮服務表

讀經一
07/05 梁珮霞
07/12 鍾曉娟
07/19 陳 筑
07/26 黃金枝

答唱詠
07/05 陳宥蓉
07/12 陳宥蓉
07/19 唐 鎮
07/26 陳韻申

讀經二
07/05 韓竹平
07/12 劉景彪
07/19 白安理
07/26 吳奕瑋


輔祭
07/05 應繼賢/應欣妤
07/12 吳奕瑋/江季薇
07/19 王世忠/劉奕禎
07/26 應欣妤/江季薇


領唱員
07/05 林楨邦
07/12 陳沂瑋
07/19 錢正源
07/26 錢正原



司琴
07/05 陳宥瑾
07/12 陳宥瑾
07/19 陳宥瑾
07/26 陳宥瑾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神父的話: 選擇耶穌或拒絕耶穌

選擇耶穌或拒絕耶穌
【則二2-5;格後十二7-10;谷六1-6】

潘家駿 神父

今天的福音向我們敘述,耶穌回到自己的家鄉納匝肋,進入會堂教導人。但是耶穌被會堂裡聚會的群眾拒絕了。

耶穌被拒絕的原因在福音中為我們提出了兩個理由:第一,他只是一個木匠:「祂這一切是從哪裡學來的呢?是誰給祂的那樣的智慧呢?祂的手竟行出這樣的神蹟?這不是那個木匠嗎?」為我們很多人來說,這雙木匠拿粗重工具的勞力之手,怎麼可能有能力行出讓我們尊重且佩服的事情來。他們要停留在對他已有的認識上:為他們來說,耶穌是個木匠,不可脫離他的這個身份。是的,這常常就是我們的偏見與短視。

第二個促成群眾拒絕耶穌的理由是,他們以為他們是那樣地認識祂的背景:「祂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格、若瑟、猶達、西滿的哥哥嗎?祂的妹妹們不也是都住在我們這裡嗎?」這個他們稱為瑪利亞之子的人,怎麼能做出這些事情來?是的,這也常常是我們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在作祟。

會堂裡的會眾以兩個表面的理由當藉口拒絕了耶穌,但真正的理由是聽耶穌講道的人總是必須做一個抉擇:接受祂或拒絕祂。這些人選擇了拒絕!他們的拒絕並非出自個人性格上的衝突或不成熟,也不是因為要反對而反對,按照福音的記載:他們對祂起了「反感」。而起反感的真正理由大概是因為耶穌的教導總會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挑戰,挑戰我們在行動上積極去實踐祂的教導。而為他們、也包括我們大部份人來說,不做什麼總是要比做些什麼容易多了;消極地去拒絕比積極地去接受要容易多了;破壞也比建設要容易多了。總之,不去做比去做要簡單太多了!在會堂裡的人們消極地拒絕了耶穌,也連帶地拒絕了祂所帶來的生命挑戰。事實上,這些人的決定也常常是我們的決定。我們雖然自稱基督徒,也在感恩禮中聽著耶穌的教導,但是只聽不做,也形同拒絕了耶穌。

在今天的讀經一裡,我們看到厄則克耳先知也被同樣懷著如此消極的生命態度的人們拒絕了。因著以色列子民對天主誡命的漠視,先知預言了耶路撒冷的毀滅,以及以色列國的滅亡。他的宣講迫使他們必須做一個抉擇:選擇順服天主或繼續叛逆;選擇罪惡或選擇悔改。可惜的是,祂們選擇了拒絕。公元前587年,先知的預言也實現了,以色列國被拿步高王侵入,並且拉枯摧朽般地被滅亡了。

聽耶穌教導的群眾必須對耶穌所帶來的挑戰做一個分辨,聽先知宣報的以色列國同樣必須對先知帶給他們的挑戰做一個抉擇,同樣地,在第二篇讀經中保祿告訴我們,他怎麼為他的生命分辨出什麼是最好的,以及他如何做了最好的抉擇。保祿告訴我們在他身上有一根「刺」,我們雖不明白這根「刺」指的什麼,但很可能就是他面臨的困難、所罹患的疾病、所受的淩辱、遭遇道的迫害、為愛基督而面臨的逆境等。這些刺時時在挑戰著保祿在生命常常必須做出分辨與抉擇,否則他不會感覺如刺在背,痛苦地三次祈求天主替他拔除。保祿沒有選擇依靠自己的能力,而是以柔順和謙卑選擇依靠天主的大能。面對天主的大能,保祿有一個非凡的信德反應;他說:「我甘心情願誇耀我的軟弱,好叫基督的德能常在我身上。」對保祿來說,誇耀自己的軟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他曾經很在意他的名譽,並為名譽操心。然而他懂得了戰勝自己,克勝了在他內的本性衝動,誇耀了自己的軟弱,好讓天主的能力住在他內。
所有的這些抉擇都需要依靠天主的恩寵,而信德正是領受天主恩寵的關鍵條件。信德的欠缺是天主賜與聖寵的一個障礙,因為恩寵需要我們接納才能通傳給我們。如果我們拒絕它,它尊重我們的自由,也就不能如它所願的進行工作。所以福音告訴我們耶穌在納匝肋會堂「不能行什麼神蹟」,而只給少數的幾個病人覆手,治好了他們,就是因為他們缺乏信心。
讓我們祈求上主使我們能向祂的恩寵、祂的真理開放,並且繼續不斷地走向選擇耶穌的道路,讓我們的生命選擇「好」還要「更好」,選擇「善」還要更善:
如果我要做得比「歸屬」更多,那麼就去「參與」。
如果我要做得比「關懷」更多,那麼就去「幫助」。
如果我要做得比「相信」更多,那麼就去「行動」。
如果我要做得比「寬恕」更多,那麼就去「愛」。
如果我要做得比「教導」更多,那麼就去「服務」。
如果我要做得比「生活」更多,那麼就去「成長」。
如果我要做得比「友善」更多,那麼就去「成為朋友」。
如果我要做得比「獲得」更多,那麼就去「給予」。

如此,我們不僅擁有生命,且是更豐富的生命。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