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聖文生主保瞻禮彌撒及聖文生及聖路薏絲逝世350週年關懷餐會

聖文生及聖路薏絲逝世350週年關懷餐會


為發揚遣使會會祖聖文生及聖路薏絲一生服務窮人的仁愛精神及實踐耶穌基督救贖世人的傳教使命,士林堂將於其逝世350週年的9月27日上午11點30分舉辦關懷餐會;關懷我們的慕道朋友、關懷我們失聯的教友及關懷我們週遭的弱勢朋友。

此次餐會全部費用由應德耀弟兄及廖修三弟兄共同奉獻,本堂余神父及傳教協進會代表全體教友感謝他們的奉獻,因此當天與會的兄姐及來賓一律免費(也可自由奉獻):

1 時間:2009年9月27日(主日)上午11點30分
2 地點:天主教士林堂
3 受邀人員:士林堂教友、慕道朋友、士林堂失聯教友、士林堂附近或 您所認識的弱勢朋友(經濟生活上困難者)。

為配合餐會時間,
本主日聖文生主保瞻禮彌撒時間為
9月27日(主日)上午9點30分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神父的話- 耶穌治癒聾啞人帶給我們的啟示

耶穌治癒聾啞人帶給我們的啟示

【依三五4-7;雅二1-5;谷七31-37】

潘家駿 神父


今天的福音中敘述了耶穌治癒了聾啞人。這個事蹟為我們基督徒的生活具有很深刻的意義。在第一篇讀經中,依撒意亞先知已經為這件奇蹟作了準備,他宣佈了天主所要行的奇蹟。
在第一篇讀經中,依撒意亞先知宣佈流放之日的結束以及天主的奇妙介入。他向流放者說:「鼓起勇氣來,不要畏懼!」希伯來人被流放到巴比倫,但是,先知現在看到因百姓的罪過造成的這個痛苦即將結束。先知宣佈說,天主要以奇妙的方式進行介入。他列舉了天主將要行的治癒的奇跡:「那時,瞎子的眼睛要恢復視力,聾子要重獲聽覺;跛子必要像鹿一樣的跳躍,啞巴的舌頭必要歡呼。」另一方面,先知宣告說:「曠野裡將流出大水,沙漠中將湧出江河。」這是天主所行的使人類和自然改頭換面的美妙工程。
依撒意亞所宣告的,在耶穌身上實現了。耶穌本著無限的仁慈治癒所有的病人和殘疾者。在今天的福音中,有人給耶穌帶來了一個又聾又啞的人,求他給他覆手。
聾啞人是個無法進行溝通的人,因此被排斥在社會生活之外。他的處境十分痛苦,在那個為聾啞人沒有任何補救辦法的時代,他的處境更加痛苦。聾啞人是個聽不到別人對他說什麼,也無法回答的人。我們該注意到,這個人的不幸的根源在於聽不到:他說不出話來,是因為聽不到。我們有說話的器官(口、舌、聲帶),可是如果聽不見,這些器官就得不到訓練,我們就無法用上它們。
把又聾又啞的人帶來的人求耶穌給他覆手。耶穌便把他帶到一邊,離開群眾。這裡我們可以注意到耶穌的慎重,在許多其他的機會中也一樣。他不尋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不尋求名望或功名,而只尋求使人獲益,寧願在行奇跡時不被人看到。所以,領聾啞人離開群眾,來到一邊。
然後,耶穌把手指放進他的耳朵里,並用唾沫抹他的舌頭。此處我們能瞭解降生成人的重要性。耶穌是個真實地進入人類生命的人,是個把手指放進聾啞人耳朵裡,用唾沫抹他的舌頭的人。他本可以用簡單的一句話行奇跡,但他沒有這樣做:他所做的表現了對這個人痛苦處境的極大關心,用一個牽連到他整個人性的手勢作了介入。
耶穌向天上望去,這個動作所要指的是:奇蹟是藉著耶穌同天主的共融而發生的。然後歎息,向他說:「厄法達!」,即「開了吧!」這人的耳朵就立時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了。所發生的是件奇蹟:這人痊癒了,重新納入社會生活。現在他能溝通了,能聽見別人對他說的話,能用自己的口作表達。
耶穌的這個奇蹟與我們所領受的聖洗聖事之間有很密切的聯繫。在過去洗禮後的禮儀解釋中保留了耶穌觸摸眼睛和口的舉動。藉著這個舉動而指出:洗禮治癒耳聾,賜予聽天主的話,理解天主的話和品嘗天主的話的能力,因此我們能夠與天主交往。洗禮也是治癒啞症,賜予我們向天主說話和談論天主的能力、向天主祈禱和讚美天主的能力、為自己的信仰作見證的能力。因此,領洗的人就是與天主共融的人。
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在聖洗中所領受的這個重大的恩典。聖洗賦予我們聆聽天主聖言的能力,聽到聖神以良知、勸勉和慰藉向教會所說的一切。另一方面,聖洗也賦予我們為信仰作證的能力。要是我們在心中聆聽和默想天主的話,我們也可以將他的話告訴給別人。正如伯多祿宗徒所說的,我們能夠慶祝“那由黑暗中召叫你們,進入他奇妙之光者的榮耀”(伯前2:9)。基督徒的生活以這種方式成為充滿交流的生活,甚至充滿共融,在我們心中激起喜樂、平安和信賴。
我們該求天主的恩寵,好能運用在聖洗中賦予我們的這些能力,使我們的行為不再如同同聾子和啞巴。相反地,使我們基督徒的生活在信德的光照,以及真理及愛德的實踐中,同天主、與人交流和共融的生活。阿們!

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神父的話- 聆聽天主在良心裡對我們說話

聆聽天主在良心裡對我們說話

【申四1-2, 6-8;雅一17-18, 1-22, 27;谷七1-8,14-15, 21-23】

潘家駿神父

這是我聽來的一個故事。
有一漂亮的小男孩,他誕生在一個離他自己的故鄉很遠的地方,這裡充滿了不安定、暴動和恐怖行動。在他七歲生日的那一天,他的父親對他說:「我的孩子,我現在要把你帶回到我們真正的家鄉去,那裡沒有任何的這些罪惡存在。但是這將是一條艱難和危險的旅程,不過只要你聽從我,我們就會安全抵家。」虞事他們就一起啟程,往回鄉的路上走去了。沿途他們遭逢戰爭連綿,這位父親教導他的孩子如何找到避難所掩護自己、如何避開槍林彈雨。他們爬山越嶺,以及匍伏在危險的巷道中。如果這個孩子摘採樹上的果實來吃,父親就會教他分辨什麼是有毒的、什麼是可吃的。有一次,當他們在熾熱中午的沙漠中躺著睡覺時,父親告誡孩子不要亂跑。當小孩睡醒時,口渴難當,他看見遠處有溪流,於是就高興地跑向它。此時,他聽到他背後父親在叫他的聲音:「不要去!」他聽從了這個聲音,回到父親的身邊。父親跟他解釋說,這只是海市蜃樓,如果真的往它跑去,那麼一定會在號和的沙漠裡迷失。當這位父親看到最危險、最令人顫慄的危險就在眼前,他就開始為他的孩子唱起了催眠曲。這孩子開始感到睡意,並切要求他的父親說:「爸爸!抱我。」於是這父親把孩子擁抱入懷,並且讓孩子貼著他的心睡覺,直到危險過去。他們繼續旅程,到達一座絕美的山峰,從山嶺瞭望,他們看見一片從未見過的美麗土地。父親對孩子說:「我的孩子,只要你聽從我,你就絕對不會有危險,因為我比所有的敵人還要強壯。」
這個聽來的故事是一則寓言故事,這個父親就是天主,而這個孩子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旅途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之旅,而旅途中的危險指的就是一切的誘惑和罪。就如同在故事裡的小孩子,我們在離家很遠的混亂及喧鬧的地方誕生於天主。藉著洗禮,我們誕生於天主,並且被賦予了能夠分享天主性生命的特質。旅途中父親的隨時援助就是所謂的「恩寵」,就如同聖詠第46篇中所詠唱的:「天主是我們的救助和力量,是患難中最易尋到的保障。因此,縱使地動山崩,墮入海心,我們也絕不會疑懼橫生。」
就如同我們的人性需要其他人的幫助,我們的靈性生命也需要天父的幫助。我們的人性生活需要食物與衣服、光與溫暖、知識與指導;我們的靈性生活需要精神食糧,需要穿上基督,需要祂的光與愛,需要祂的教導與指導。這些超性的扶助就被稱為「恩寵」,因為這些恩寵能夠幫助我們,以天主兒女的身分去生活、去行動。也幫助我們的生命成長,更懂得去愛、去服務人,一路把我們帶回到天父的家。藉著「恩寵」,天主光照我們的心,好讓我們看到「善」,並且去行善。缺乏天主的恩寵,我們就如同眼睛沒有了光、身體沒有了食物、電腦沒有了電一樣。這也就是為什麼耶穌會說:「缺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做。」這並不是說,我們缺了耶穌就無法做好事;而是說,如果缺了耶穌,我們就無法懷著信德、望德和愛德去做任何事,同時也無法做出那相稱於永生的事。這也是為什麼聖奧斯定會這樣說:「如果不是在天主永恆公義的光照下,人就無法正確地去過生活。」
因此之故,在第一篇讀經當中,梅瑟勸勉以色列人要遵守天主的法律,因為天主的法律會帶給我們智慧、光照我們的智能。所以,在第二篇讀經雅各伯書書也說到:「你們要以順服的心,接受那種在你們心裏的道,這真道能救你們的靈魂。你們務必將這道付諸實行,不要僅僅聆聽,自己欺騙自己。」而這真道乃是「從天上,從一切光明之源的父那裡降下來的。」也因此,耶穌譴責法利塞人和經師,因為他們「只知道拘守人的傳統,而離棄了天主的誡命。」而為了幫助我們走在真理的正道上,耶穌建立了教會來教導我們,並派遣聖神來引導我們。聖神就是天主自己,他透過我們的良心在引導我們。
澳洲主教團在1988年頒佈了一份有關墮胎的文件,其中就提到了這種有關良心的內在聲音。文件說到,一個懷孕的婦女常常「被許多的其他聲音(意見)攻擊著,這些聲音常常是在反對她所正在做的事(懷孕)。如果她的醫師或因著這些聲音告訴她自己的利害因素,而想到墮胎,那麼她必須非常忠信於她那最原初最真實的直覺,並且聆聽那最接近她心靈深處的微弱聲音。」
是的,天主的微弱聲音正透過我們的生活在向我們發聲,就如前面故事裡的父親一樣,他總是在孩子身旁照顧他、引領他,並且幫助他看見事物的真相。海市蜃樓象徵了那會引人誤入歧途的錯誤價值觀,它給人的希望只是一戳就破的夢幻泡沫罷了;而有毒的果實則是象徵我們的罪,它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而已。
就如同故事中的那位父親,隨時陪伴孩子一樣,我們的天主父也是與我們同在。像小孩子依靠父親一樣,懷著信心,大膽地向祂求恩寵吧!特別是當我們遭逢問題、誘惑和危機時候,更是如此;沒有天主的恩寵,生命真的寸步難行。我們都是漂流在這世海當中的天主的孩子,即使生命中有驚濤駭浪橫阻在前,可是我們不驚不怕,因為耶穌祂在,祂救援的手保護著我們,牽著我們的生命一起乘風破浪。阿們!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神父的話 - 聖母升天

聖母升天
【默十一9-十二1-6, 10;格前十五20-26;路一39-56】

潘家駿 神父

榮福童貞瑪利亞在結束塵世生命後,她的身體和靈魂同被提升到天上的榮耀中,她在那裡已分享她聖子復活的光榮,成為所有基督徒復活的先聲。在她的升 天裏,也說出將來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會到這個境界,所以我們將來都會同聖母 一樣在天堂裏面與耶穌基督共融,不過聖母是先行我們一步,預先到達了這個新 天新地的境界。現在聖母是與天上的聖人聖女共融一起,成為一個諸聖相通功的 團體,所以正是這個緣故,我們求聖母求聖人,因為他們已經是圓滿被救贖的一 個。這端信理是教宗比約十二世在1950 年所欽定的。
在讀經一《默示錄》中記載:「天上出現了一個大異兆,有一個女人,身披太陽,腳踏月亮,頭戴十二顆星的榮冠。」對《默示錄》的毒龍(魔鬼)與女人及其子戰鬥的情形,聖徒們認為這個女人就是瑪利亞,所說的戰鬥是指魔鬼與天主子民間的鬥爭。 在耶穌受難復活之後,聖母在若望的陪同下來到了土耳其的厄弗所,並在此度過餘生。瑪利亞在入眠般去世的時候,神情安詳,有彩雲出現;那一刻有天使來報信,向天地宣告聖母的歸來,三天後瑪利亞攜帶肉身重回天國。這就是聖母升天。東方教會拜占廷禮在聖母安眠這天,這樣祈禱著:「妳分娩時,保全童貞;妳安眠日,不離塵世。天主母后,匯生命原,賴妳轉禱,死裡逃生。」
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聽到了聖母拜訪她的表姊依撒伯爾。在訪親之前,瑪利亞剛從天使那裡領受了一個偉大,但卻又是讓她如此震驚和費解的訊息,那就是她將成為「至高者兒子」的母親。這是一個多麼不可思議的訊息啊!因此,我們可以想見這個訊息是多麼地困擾著瑪利亞她那單純而樸素的生活;也因此,她似乎是處在完全孤單無助的景況當中,而必須獨自承擔這項絕大的奧秘。她的未婚夫若瑟或她自己的親戚朋友怎麼能夠瞭解她的處境呢?而她又能夠向誰分享這個連她自己都不懂,但將之默存在心中的大奧秘呢?

事實上,天主並沒有讓瑪利亞孤獨地承受這項大奧秘,祂給了她一個朋友、一個親戚,一個讓瑪利亞可以分享這件人所無法瞭解的大奧秘。這個人就是她的表姊依撒伯爾,就如同瑪利亞一樣,她也經驗到了天主介入她的生命當中,也召叫了她去向「信德」做一回應。因此,她可以用一種其他人所無法理解的方式去陪伴瑪利亞。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理解為什麼在這段聖母訪親的福音中,一開頭就說:「瑪利亞就在那幾日起身,急速往山區去,到猶大的一座城(路一39),」拜訪依撒伯爾。瑪利亞的急切顯示了她對這一段友誼的渴望。

當我在默想這篇福音時,我很感動這場簡單,但卻是充滿了奧秘的相會。在我們這個缺乏信德的世界裡,這兩位女人的相會更顯意義重大。她們相互肯定了她們從天主那裡所接受的許諾,並且確信這為人不可能且不能理解的大奧秘,就確確實實地發生在她們兩人身上,也就是天主在她們身上已經開始了那許諾給世世代代的救恩。透過這兩名女人,天主決定要改變人類的歷史。面對這個大奧秘,誰能瞭解,誰能相信?瑪利亞相信了,並且回應了:Fiat(願禰的旨意在我身上完成),而這也只有依撒伯爾能夠瞭解,能相信。有三個月之久,瑪利亞和依撒伯爾住在一起,彼此相互鼓勵彼此就要成為母親。瑪利亞的臨在使得依撒伯爾更加地意識到自己將成為「至高者先知」的母親,而依撒伯爾的臨在也使得瑪利亞更領解到自己將成為「至高者兒子」的母親。是的,天主沒有讓瑪利亞或依撒伯爾孤單地在這艱難的處境中,去等待孩子的誕生。祂讓她們兩位一起等待,並且藉此相互的陪伴,而加深彼此在天主內內的信德,對她們兩位來說,沒有任何事為天主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天主是在團體當中介入了人類的歷史中,也是在團體中,天主的許諾被人聆聽著和接受著。

聖母瑪利亞拜訪表姊依撒伯爾的敘述教導了我們甚麼是友誼、甚麼是團體或家庭,除非我們住在一個能夠肯定、加深、加強天主所賜給我們的恩寵的團體或家庭中,否則我怎麼能夠讓天主的恩寵在我們的生命中自由地工作?所以在團體或家庭中,我們不能失去彼此,就如依撒伯爾幫助瑪利亞去成為天主的母親,而瑪利亞也幫助依撒伯爾去成為「至高者先知」若翰的母親。同樣地,天主召叫我們每一個人,讓我們擁有一個團體、一個家,要我們生活在一起,成為一個家或團體,好讓我們的生命漸漸成熟,並且傑出豐碩的果實。

8月16日聖母升天節堂區訊息

1. 本堂為原住民的特別奉獻金額為15500元,詳細資料張貼佈告欄。其中8000元匯主教團原民委員會,7500元移作為88水災受害原住民的捐款。
2.8月9日本堂為88水災災區的奉獻金額為18500元,另加上為原住民7500元,以及本週奉獻箱捐款29100元,總計55100元。奉獻箱捐款來自捐贈賑災物資的善心人士,本堂因網路消息及東森電視跑馬燈的資訊,本週有極多的賑災物資湧入,已由神父及教內教外義工資助,送往台南、高雄及屏東等災區。根據報載目前災區物資充裕,若要賑濟最好先知道災區所需,可先和余神父詢問.
3.本堂兒童主日學新的學期將在9月13日開始上課,請家中有小一至小六孩童的家長,鼓勵並帶領您的孩子來認識主耶穌基督。上課時間是主日上午10:30,地點在聖堂後方的文生青年中心。
4.本堂每週二晚上7:00至8:30舉行明供聖體,並可辦和好聖事,請踴躍參加。
5.本堂每週六上午9:00清潔聖堂,歡迎教友參與,為堂區奉獻一些時間與精力。
6.這個主日是聖母升天慶日,神父鼓勵教友們特別為教會、為堂區奉獻。
7.慕道班已於六月三日開始,各位兄姐仍可留意身旁尚未領洗的家人或朋友,並向他們發出邀請,邀請他們來認識耶穌:時間:每週三晚上7:30;地點:士林天主堂 文生青年中心
8.本堂每週一晚上讀經班暫停。每週四晚上7:30,讀「迦拉達書」,白安理弟兄帶領。
9.石牌堂及蘭雅堂的讀經班則是:蘭雅天主堂每週一晚上7:30讀「宗徒大事錄」,廖修三弟兄帶領。石牌天主堂: 每週二晚上7:30,讀「羅馬書」,谷聲野神父帶領。每週五早上9:00,主日福音分享,潘文線神父帶領,教友們可依自己的需要參加。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兒童要理班9月13日開課囉!!

親愛的家長:

士林天主堂的

兒童要理班9月13日要開始上課囉!!

師資陣容堅強
課程內容豐富活潑!!

每星期日上午10:30 (9時彌撒結束之後)

請帶領您的寶貝們來認識天主!

資格: 小一至小六
地點: 士林天主堂內的文生青年中心

神父的話:

乙年常年期第19主日

生命之糧讓我們與耶穌聯繫在一起
【列上十九4-8;弗四30-五2;若六41-51】

潘家駿 神父

「我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活著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活到永遠。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

原來基督的生命是為世界,而不只是為我而已。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到我們自己與他人可以連接在一起時,我們同時也會發覺到,那是因為遠在我們未遇到對方以前,我們就已經蒙受天主的愛情了。甚至遠在我們未出生以前,我們就已經被看見,蒙受天主愛情,並且得到很好的照顧了。遠在我們彼此能夠向對方說:「我需要你,擁抱我,觸摸我,醫治我,關心我」以前,就已經有一個聲音說:「你是我的愛女,你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事實上,我們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中建立了我們的教會。因此,如果哪天我們的團體之所以可以那樣自由地向對方表達親密,在某種程度上是植根於一種超越我們所有人能力的歸屬感,而這種超越我們人能力所建立起來的歸屬感正是從耶穌的十字架來的。

耶穌在一個相當特別且特定的地方,以及相當特別且特定的時代,與相當特別且特定的人一起生活。但是透過祂的死亡,祂將時間和地點的界線都打破了。祂成了為所有人而來,與人類訂立一份透過祂的死,可以讓人看見的盟約。這就是十字架的奧秘,從十字架那裡,所有能量都併發出來。耶穌變成了所有人的愛人。在原來的十字架上,橫木與縱木是一樣長的。如果我們在橫木的一邊寫上「天主」,在另一邊寫下「團體」,在頂部寫上「你」,在底部寫上「我」,我們便會看見耶穌將一切都帶進一個愛的圓滿當中。多少個世紀以來,我們將耶穌那條縱木弄得愈來愈長,因此滿圓也被扭曲了。或許現在我們前年經歷的SARS,今年的南亞大地震海嘯,正是我們在這扭曲形狀內的整個世界的掙扎,沒有人可以倖免的掙扎。這幫助我們重新去認定構成十字架那兩條木的長度原是一樣的,也讓我們的可以成為一個可以彼此包容的團體。畢竟,我們相信的天主是對全人類充滿憐憫的母親,而祂就是以這個身份把我們畫成一個圓滿。

更進一步說,耶穌所要賜給的生命不單單只是為我們個人,或只是為我們可以一起建立團體的弟兄姊妹而已,而也是為了整個世界人類的得救。所以,當我們在領受這合一聖事的同時,也要想到那因著各種偏見、固執和戰爭而造成的分裂世界。這個世界有時候並不在很遠的地方,它可能就在我們的近處。我們或許可以忍受世界的焦慮,但我們無法應付的事卻是,在家庭裡、在團體裡,人們互相攻擊、分裂和互相衝突。期望家、期望教會團體是盼望之源,但所看到的卻都是常常讓人彼此失望的事。是啊,最痛苦的傷害總是來自裡面,來自人們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耶穌也經歷過這種絕望,在黑暗的墳墓裡,祂擁抱著存在於祂的追隨者、祂自己的人民、祂自己的門徒和祂自己身體裡的絕望,我們很容易受到誘惑而逃走,並且說:「我不想和這個團體有什麼關係,因為它是支離破碎的,而且太難應付了。」

但我們蒙天主召叫組成一個家、一個團體。我們蒙召在軟弱的團體中,與人們走在一起,宣告耶穌是生命之主。」我們不能將這事理想化,這是一個卑微的行動,我們必須緊密地與我們的弟兄姊妹走在一起。也許我們的人不多,但我們可以說,我們盼望走在一起,在我們共同的痛苦中,成為一群祈禱的人。

我們蒙天主召叫去作一個有盼望的人。走在一起時,我們就可以找到復活的主,他從絕望的墳墓中走出來,並且已經將我們所需要找到的盼望賜給了我們,並讓我們可以大聲向人宣報說:「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

所以,我們也要把目光從我們的團體轉向這個世界,並為這個世界祈禱。我們也需要明白,因為耶穌的緣故,這個世界的擔子已經變成了一個輕省的擔子。當天主看見人類的罪怎樣令世界變成一個不能背負的擔子,一個痛苦地出生及勞苦地工作,一個競爭和敵對,一個憤怒和怨恨,一個暴力和戰爭,一個疾病和死亡的擔子時,祂便向我們顯示祂無限的憐憫,派遣耶穌來轉化我們的擔子。事實上,耶穌的使命不是來除去人類所有的悲哀,帶走人類所有的痛苦,而是完全進入我們這充滿悲哀與痛苦的世界,祂完全與我們結合一起,以致於所有和人類有關的事,對祂來說都不是陌生的。

耶穌將所有時代所有地方的人類苦難都集合起來,並且透過甘願死在十字架上,而將所有的這些苦難奉獻給天主,從而破壞這些苦難致命的力量。因此,耶穌將一個原本不能夠背負的重擔變成了可以背負的重擔。也因此,我們現在有了一個同伴,祂比歷史上任何人都更完整及深刻地嚐過人類的痛苦,而我們在祂內也找到了一個可以徹徹底底與我們的痛苦同在的人類同胞。

我們都有過一個類似的經驗,那就是當我們處在內心黑暗的日子裡,透過一個朋友的同在而經驗到安慰時,我們便可以發現到這個奧秘。雖然朋友不能驅走我們的黑暗,但是他們的同在總能阻止黑暗將我們毀滅。

而耶穌完全、無限、無條件地進入我們內,參與這個世界的苦難,使我們也進入祂內,而讓我們有可能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且有勇氣去面對這個世界痛苦的現實,」而不會成為這痛苦的受害人。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處理我們現在知道,但情願不知道的眾多問題呢?答案很簡單也很困難。我們需要在耶穌的心裡發現世界的苦難,在那裡我們可以面對那苦難而仍然生存。沒有耶穌,我們世界的痛苦會使我們逃走和躲避。但當我們與耶穌聯繫起來時,讓祂住在我們內,我們也住在祂內時,我們便會發覺,我們所看見的一切,雖然是痛苦的,但會使我們不斷與天主有更親密的聯繫。在這聯繫中,我們會找到勇氣和安慰的。阿們!

(8月9日) 本週士林堂相關訊息:

本週士林堂相關訊息:
1. 士林堂每週二晚上7:00至8:30舉行明供聖體,並可辦和好聖事,請踴躍參加。
2. 士林堂每週六上午9:00清潔聖堂,歡迎教友參與,為堂區奉獻一些時間與精力。
3. 8月16日(主日)聖母升天慶日,神父鼓勵教友特別為教會、為堂區奉獻。


本週重要瞻禮:

 8月10日(週一)聖樂倫執事殉道
 8月11日(週二)聖佳蘭貞女
 8月14日(週五)聖國柏司鐸殉道
 8月16日(主日)聖母升天

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

本週堂區訊息

乙年常年期第18主日 2009/08/02

聯合堂區訊息:

1. 石牌天主堂傳協會訂於8月3日(週一)晚上7:30開會。
2. 士林堂黃 治弟兄殯葬彌撒訂於8月4日(週二)上午9:00在士林天主堂舉行,請各位兄姐撥冗參加,為亡者靈魂早登天國祈禱。
3. 士林天主堂8月4日(週二)晚上7:00至8:30舉行明供聖體。
4. 蘭雅天主堂8月7日(週五)晚上7:30舉行明供聖體。
5. 士林天主堂週六上午9:00清潔聖堂,歡迎教友參與,為堂區奉獻一些時間與精力。
6. 石牌堂/蘭雅堂及士林堂的聯合讀經班,讀經時間如下:
蘭雅天主堂: 每週一晚上7:30讀「宗徒大事錄」,廖修三弟兄帶領。
石牌天主堂: 每週二晚上7:30,讀「羅馬書」,谷聲野神父帶領。
每週五早上9:00,主日福音分享,潘文線神父帶領。
士林天主堂: 因潘家駿神父休假,每週一晚上讀經班暫停。
每週四晚上7:30,讀「迦拉達書」,白安理弟兄帶領。
7. 石牌堂/蘭雅堂及士林堂的聯合慕道班已於六月三日開始,敬請各位弟兄姐妹留意身旁尚未領洗的家人或朋友,並向他們發出邀請,邀請他們來認識耶穌:
時間:六月三日起每週三晚上7:30
地點:士林天主堂 文生青年中心
8. 台灣教會謹訂於十一月廿一日(週六)下午14:00於林口巨蛋體育場舉行「福臨台灣150年」閉幕大典。整個慶祝將包括第一階段的歷史回顧和展望,以及福傳大會,第二階段則是整個慶祝的高峰-感恩祭禮,這是全台灣教會的盛事,我們的教會需要我們的支持,盼望各位兄弟姊妹,都能踴躍出席參加。屆時我們將備妥遊覽車或其他交通工具負責接送。請在各堂區報名以便統計人數。

神父的話 - 生命之糧

乙年常年期第18主日


生命之糧

【出十六2-4, 12-15;弗四17, 20-24;若六24-35】

潘家駿神父

在這段福音之前,是耶穌的增餅奇蹟。在這奇蹟中,我們領略了微小人物和微小事物的價值,在我們慷慨的給予過程中,天主總會讓果實倍增。
面對因為看到增餅奇蹟,而來找耶穌的群眾,耶穌在這一段有關生命之糧的言論中,向這些群眾提出了一個挑戰:「你們不要為那可損壞的食糧勞碌,而要為那可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即人子所要賜給你們的。」這意謂著要作天主的事業,就是要信從天主所派遣來的。然而群眾也帶給耶穌挑戰,他們只是因為吃餅吃飽了,所以才來尋找耶穌的,也因此,祂要行什麼記號,才能使他們看見,並且相信?他們的祖先在曠野裡吃過瑪納,而祂能給他們什麼?耶穌以祂一生的生命,最後甚且以死在十字架的方式,把祂的生命賜給了我們,向我們顯示了生命之糧。每次領聖體聖血的時候,我們更可以體會到耶穌祂那對我們毫無保留、捨己的愛情。
事實上,生命之糧是比飽腹之糧更具體可見,所以每當我們的生命被基督的體血富足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被基督的愛催促著,而特別去想到世界裡千萬因缺乏食糧和億萬因缺乏愛而受苦的人。當我們自己吃飽穿暖,得到很好的照顧,在享受大地的成果和兄弟姊妹的友愛時,我們卻是感覺到許多人們正在忍受著物質上及情緒上的貧困。
我們對耶穌在生命之糧中臨在的信仰,不是表示我們應該走出自己的小圈圈,而進入人類的大圈子,盡量去減輕人們的負擔嗎?如果我們能在聖體聖事內認出耶穌來,我們也應該能溝在許多飢餓的男女老少眾生身上認出耶穌來。如果我們不能把我們對耶穌臨在於生命之糧的信仰,轉化為行動,我們仍然不敢說我們是一個有信仰的人,更不敢說我們的團體是一個信仰的團體。因此,我們求耶穌加深我們對生命之糧道理的信仰,幫助我們找到有效的方法,使我們對耶穌臨在生命之糧的信仰,在許多人身上結實纍纍。
今天的福音可以說是給予聖詠七十八24:「給他們降下瑪納,使他們有飯吃,給他們賞賜了從天而降的食糧」賦予了真正的意義:「祂從天上賜給了他們食物吃。」而相較於舊約中梅瑟所賜給的那從天而降的食糧(瑪納),耶穌所說的天糧卻是指祂自己,祂是為賜給世界生命而降下的。這食糧就是如耶穌自己所說的:「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裡來的,永不會飢餓;信從我的,總不會渴。」
耶穌知道,如果我們將我們的生命與祂的生命相連接起來,那麼我們的生命就不得不改變。我們在這生命之糧中,不只與耶穌的生命相連接起來,我們同時也與一切與我們共享這同一生命之糧的人們的生命連結起來,而成為基督的身體。這份聯繫可以幫助我們去克服恐懼、猜疑,去彼此面對對方,並將對方看為同一個家庭的成員,彼此都需要對方。正是這生命之糧所帶來的聯繫,使我們在同一位主內合一。祂容許我們撤去我們的防衛,彼此向對方伸出雙手。我們不單需要在概念上彼此成為朋友,更需要在我們具體的日常生活中,彼此成為朋友。我們需要像善牧一樣,知道對方的名字,知道對方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知道對方的盼望。很多團體中的問題都源自恐懼,而很多恐懼都源自我們人為地在彼此之間製造一段很遠的距離。然而耶穌卻是向我們說:「是我,不要怕!」這表示當我們願意讓我們的恐懼離開,彼此注視著對方的眼睛,彼此挽著對方的手,彼此背負著對方的擔子時,我們便是無懼地來到耶穌跟前,與祂相遇了。阿們!

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八月份 主日上午9時感恩禮服務表

八月份 主日上午9時感恩禮服務表

讀經一
08/02 黃金枝
08/09 盧怡如
08/16 黃珍琪
08/23 陳 筑
08/30 梁珮霞

答唱詠
08/02 陳宥蓉
08/09 陳宥蓉
08/16 唐 鎮
08/23 陳韻申
08/30 陳宥蓉

讀經二
08/02 韓竹平
08/09 劉景彪
08/16 白安理
08/23 黃信行
08/30 吳奕瑋



輔祭
08/02 應繼賢/王世忠
08/09 吳奕瑋/江季薇
08/16 王世忠/劉奕禎
08/23 劉弈禎/江季薇
08/30 王世忠/江季薇


領唱員
08/02 錢正源
08/09 陳宥蓉
08/16 錢正原
08/23 陳宥蓉
08/30 錢正原



司琴
08/02 陳宥瑾
08/09 何家敏
08/16 陳宥瑾
08/23 陳宥瑾
08/30 陳宥瑾

標籤: 堂區News

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你也可以行增餅奇蹟

你也可以行增餅奇蹟
【列下四42-44;弗四1-6;若六1-15】

潘家駿 神父

若望的增餅奇蹟最獨特的部份就是它省略了那最能讓我們認出感恩禮的標記:擘餅。耶穌拿起餅,祝謝後,分給坐下的人(六11),但是卻獨缺擘餅的動作。在對觀福音中,這個姿態是最具意義的姿態之一,甚至在路加福音中就直稱感恩禮為「擘餅」(路廿四35;宗二42)。

省略了耶穌的擘餅動作,若望將重點放在耶穌的分餅給眾人的行動上,而這正符應了耶穌在有關生命之糧言論中的宣告:「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六51)。」

在這裡,我們應該在基督復活的光照中來瞭解這段福音。因為若望自己就是耶穌復活的見證人,所以當若望再度反省耶穌所做的這件奇蹟時,他深切地體會到,這不單單只是一件單純的耶穌憐憫群眾的事件而已,不!在復活的光照下,他體會到這個增餅奇蹟的事與耶穌以後將為我們獻出的生命息息相關。

耶穌復活後,這增餅的奇蹟就不曾中斷,而我們就是得到飽飫的群眾。耶穌真正地實現了我們每天的祈禱:求禰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

在我們每次領聖體時,我們應該想到千萬因缺乏糧食和億萬因缺乏愛而受苦的人。當我們吃飽穿暖,得到很好的照顧,在享受大地的成果和兄弟的友愛時,我們也應該要感覺到許多人們在忍受物質上、情緒上的貧困。,我們對耶穌臨在於聖體聖事中的信仰,不是表示我們應該走出自己兄弟的小圈子,和盡量減輕人們的痛苦嗎?如果我們能在聖體聖事中認出耶穌來,我們也應該能夠在許多飢餓的男女老少身上認出耶穌來。如果我們不能把我們對耶穌臨在於餅和酒之內的信仰轉化為行動,我們仍然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

但是我們常常對將信仰轉化成行動缺乏信心,看看今天的福音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這裡有一個兒童,他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但是為這麼多的人,這算得什麼呢?」

這段福音也是一個有關微小人物和微小事物價值的故事。我們的世界總喜歡明顯偉大、令人印象深刻以及精心的事物。然而天主卻是選擇了被世界所忽略,甚至是被看不起的微小事物和微小人物。在這個故事當中,安德肋提出了:「這裡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但是為這麼多的人,這算得什麼呢?」在安德肋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普遍性的會算計的世人心靈。安德肋的這句話好似在對耶穌說:「然到你不會算嗎?這麼清楚的答案,難道你算不出來嗎?五個餅和兩條魚,怎麼可能夠這一大群人吃呢?不用算也知道!」然而為耶穌來說,這些餅和魚卻已經足夠了。耶穌拿起它們,祝謝了,分給坐著的人。這意謂著耶穌從微小的人身上(小孩子)接受了這微小的禮物,並且祂清楚地認識到這微小的人和微小的物都是天父所賜予的禮物。這既然是來自天主的禮物,那麼就一定足夠餵飽所有的人。也因此,耶穌分餅和魚,而竟然可以「讓眾人任意吃」。

是的,在這個微小人物所奉獻的微小事物當中,我們卻是看到了天主的慷慨。這些禮物不僅為眾人足夠有餘,甚至把吃剩下來的碎塊收集起來,也足足地收集了十二滿筐。這向我們顯明了一個奧秘,也就是如果我們慷慨地給予我們所擁有的,即使我們所擁有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事物,天主也要使它增多增長。這是天主的方式,同時也是我們被天主召叫去活出來的方式。天主給了我們每一個人一些愛人的能力、一些知識、一些能力、一些勤勞等作為禮物,為的是能向人分享,而我們向別人分享得越多,我們就會越發現到,別人所得到的竟然比我們所分享的還要多。天主的小禮物總是在我們給予的過程中不斷地增加。阿們!

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特別訊息: 遣使會中華省會長谷聲野神父的信

給台灣地區的文生大家庭: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與平安充滿你們的內心,現今以至永遠!
關於會祖聖文生及聖路薏絲逝世350週年慶祝,羅馬總會長已經來信給我們大家。整個儀式將分為3個部份:傳承、慶典和計畫。在今年的7月8日參議會和仁愛會修女共同召開會議,並且同意依照下列的活動進行。

1. 開幕儀式訂在今年的8月29日晚上6點在高雄聖文生堂舉行,堂區已經在準備這項活動。將會有一場主題為“仁愛與使命”的音樂會,事實上那是聖文生堂的年度音樂會,經由本堂主任王承前神父及副主任穆希聖神父的慷慨協助,我們同意以這項活動來開始長達一年的慶典。我誠摯地邀請你們參加這場音樂會,並請通知我們代表參加的名單。有關這場活動的細節請和王神父聯繫,我們會盡快寄上活動海報。
2. 我們將會和其他文生大家庭見面來完成整個活動,並且指派蔡恩忠神父和洪性道神父代表遣使會這邊。
3. 我們也決定在今年的9月27日在各堂區舉行聖文生瞻禮彌撒,希望你們能夠結合一些活動作為350週年慶祝,下列有一些想法提供參考:

 如同以往我們將9月整個月份訂為聖文生月,這段期間會有為350週年的募款活動,我們強烈要求大家以小組方式來協調進行這工作。在9月27日也鼓勵你們聯合附近的遣使會堂區一起舉行慶祝彌撒,例如在台東有大武和金崙堂區,在高雄有文生堂、董文學堂和聖母堂,在台北有蘭雅堂和石牌堂,頭城和礁溪等,或者在當天舉行1台彌撒來表達團體共融和文生家庭的精神,同時也請發出邀請給附近的仁愛會修女和文生家庭成員,以便他們可以參與彌撒。9月27日當天的奉獻是要集中起來為本堂的窮人需要,因此之故,你們必須有1個小組(委員會),這些成員會去拜訪窮人,並且將他們的需要而我們可以提供的列出清單來。我希望這些成員可以持續工作,如果天主成就有一天也會成為聖文生善會的開路者。這次的活動有兩個目標:為窮人服務及建立聖文生善會(如果可能的話)。
 我們會出售350週年的中文紀念運動衣,希望開募時已經準備好而大家也能夠穿上它。蘇喜德神父將協助高雄會院處理這件事,我們很快會訂出尺寸、顏色和價格。

4. 今年的10月8日是仁愛會修女來台50週年,同時也會有慶祝活動,我們等候詳細的訊息。
5. 將來我們會邀請香港的聖文生善會來,演說他們服務窮人和如何建立聖文生善會,同時我們也考慮邀請台北聖家堂及台中聖文生善會來分享他們的服務經驗,正確的時間會在籌備委員會決定。
6. 希望每個會院都有一套服務窮人的計畫,或者是為了創新的福傳工作,我們需要各會院的創造力使這理想成為可能的。
7. 籌備委員會將再議訂時間來舉辦聖文生和聖露薏絲靈修精神的講習會。
8. 閉幕儀式尚待籌備委員決定。

非常感謝你們的支持諒解,如果有任何問題或建議請主動地和我們聯絡。

在文生內的弟兄

谷聲野神父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潘神父的話: 上主是我的牧者

上主是我的牧者
【耶廿三1-6;弗二13-18;谷六30-34】

潘家駿 神父

以色列原是一個游牧民族。牧人和羊群是以色列人十分熟悉的事物。所以,聖經也慣常引用它們來比喻這個民族的政治或宗教領導和群眾的關系。

  讀經一所記載的是耶肋米亞先知講的一個神諭。耶肋米亞在南國猶大執行先知的使命,歷四十年之久。在這個神諭中,他斥責約熹雅王的三位繼承人:約納哈次、維雅金和耶苛雅納。這三位君王,在假先知的誘惑下,引導人民走入歧途,使他們終於流落異地,飽嘗充軍的苦楚。在同一的神諭中,先知指出一線之光。他預言了默西亞時代的終會來到。那時,天主將有一位出類拔萃的牧人,來聚合殘存的羊,把它們領回到它們的羊棧裡。

耶穌就是耶肋米亞先知所預言的那位出類拔萃的牧人。今天的福音記載門徒們傳教回來後,聚集到耶穌跟前,將他們所作、所教的一切,都向耶穌報告。然後耶穌率領他們到偏僻的地方去休息。到了那裡,發現群眾已在那裡等侯他們,要聽耶穌講話。耶穌看見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群,就動了憐憫的心。今天的福音教導我們兩件事:

  第一、人生中涵括了無數的散與聚、獨自面對及共同分享的時刻;而主耶穌督教導下的宗徒傳教事業,也是按此生命的聚散兩依情況,以四出傳佈和聚集報告的模式下展開。基督徒的生活不單單只是積極、忙碌地為生活努力而已,祈禱靜修更是基督徒生活的動力。往內傾注才可外溢,加添燃料才會心火長明,我們怎能不經常回到我們的善牧面前,匯報交心,向祂祈禱?

  祈禱就是最好的在主內休息的狀態,對我們信仰基督的人而言,它就猶如舊約以色列子民在流徙曠野四十年後,終於踏入福地的安心狀態,因為基督已經藉著苦難及光榮的十字架,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經驗到的分裂、恐懼、傷害、背叛、仇恨等,開闢出一條愛、憐憫、慈悲、修和與共融的新途徑。透過祈禱,我們縱然面對憂患矛盾,身心俱疲,卻仍能找到心靈的出路,安躺在洶湧的世海。生命裡發生的憾事,也得以修復。

第二、祈禱靜修是基督徒生活的動力,基督仍能彈性把避靜計劃暫延,而以慈憫的心懷,將群眾對生命的索求及福祉,列於優先次第,引領他們獲享靈性的安息。耶穌所展現的憐憫之心與我們常懷有的可憐人的態度是不同的。可憐別人有疏遠、輕看、甚至成為我們所可憐的對象的主人的意思。憐憫卻是出自慈悲的心,出自平等相待的心。耶穌不願意輕看我們,祂願意成為我們當中的一員。與我們感同身受。耶穌教納因城寡婦的獨子從死裡復活,因為祂從心底感受到那位母親的哀傷(路七1-17)。我們如果要知道如何向(弟兄)姊妹們展現憐憫的心,就要看耶穌的怎麼作。

在羅馬唸書的時候,有一次我要去搭地鐵,就在地鐵的入口處,我被一個老人家攔了下來,他向我要了一萬里拉去買晚餐。從他要錢的口氣,我知道他向來來往往的人群已經開同樣的口不下上百次了,可是都沒有得到任何的回應。對我,從他的口氣中,似乎也沒有太大的期待。當我從我的皮夾拿出一萬里拉給他,並向他說:「拿去買你的晚餐」時(我很怕他拿去買酒喝,所以特別強調是買晚餐),他高興得差點跳起來,嘴裡一直說:「千謝萬謝!」他真很驚訝也很高興得到這一萬里拉,但是我卻突然悲上心頭。並不是我替這個人悲傷,而是替我自己難過。我去坐地鐵,是因為我正要去參加一個我不願意錯過的聚會,這個人只是跟我不期而遇,我並沒有真正在我的生命中去憐憫這個老人家,我給這個老人家一萬里拉好像只是因為我是一個為窮人服務的遣使會士,所以為了我的身分,所以我這樣做了;如果說還有另一個理由的話,那就這一萬里拉的施捨也滿足了我的慷慨。

事實上,耶穌的作法好像跟我不一樣!以慈悲心憐憫人的耶穌為摯友拉匝錄的過世而哀慟(若十一33-36);耶穌也為那引起人心痛苦的悲劇而哀慟,而生出憐憫的心。這憐憫的心讓耶穌與哀傷的人一同哀傷,與哭泣的人一同流淚。耶穌也邀請我們與哀傷的人一同哀傷,與哭泣的人一同流淚。是的,耶穌不只說,也照樣做了。

你們看!耶穌就是以祂的整個生命來表達他對弱勢者、對罪人、對無依者、對貧困者、對生命挫折者的憐憫。祂自己就是在十分困苦的情況下,在一群微小和受壓迫的人中間降生成人。而耶穌就是用了這樣的方式,向我們顯明了天主對我們的愛情。祂不僅降生與我們一起成為人,更是降至最卑下、最貧窮的地步。要真真正正地從內心深處去感受和了解耶穌如此這般地降生成人的行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整個人每分每秒都在抗拒卑下;拒絕貧窮。我們可能不介意去幫助和關懷卑下或貧窮的人,但要我們降至最卑下和最貧窮的境地,與卑下的人一樣卑下,與貧窮的人一樣貧窮,是我們絕對不想幹的事。但這卻是耶穌選擇讓人認識天主的愛的方式。耶穌憐憫我們成了卑下的人,成了貧窮人。祂的方式和我的方式是多麼的不同,我給了這個老人家一萬里拉,藉著這小小的錢,我卻成了他的「主人」,一個讓他千謝萬謝的主人。

我開始明瞭在我給予這個老人家一萬里拉的時候,我還沒有真正地懂得一件事,那就是耶穌因著憐憫,藉著成為我們的「僕人」而向我們啟示祂對我們的愛情盟約,並且召喚我們以同樣的道路跟隨祂。多麼渴望我現在能夠真得懂了!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神父的話: 落地死去的麥粒

落地死去的麥粒
- 慶祝中華殉道諸聖節日
【智三1-9;伯前四12-19;若十二24-26】

潘家駿 神父

在福音中,有一次耶穌向那些來見祂的希臘人說:「人子要受光榮的時刻到了!」然而耶穌受光榮所用的方式與猶太人的想法不一樣,為猶太人來說,所謂的光榮是指擁有足以征服敵人的百萬雄兵,但是耶穌的光榮卻是指羞辱的十字架;為猶太人來說,光榮是指所有的國家都臣服在他們的腳下,但是為耶穌來說,光榮卻是指祂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天主竟用這樣的方式,來與我們訂立那能澈底地更新我們的生命的新盟約,然而這正是整個福音所要向我們傳遞的訊息,那就是從受苦和死亡之中尋索新的生命。這樣的一種看似矛盾的生命規律並不是耶穌隨口胡謅,或是違反生命規律的,其實它早已經存在於大自然的規律中了。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就是以麥粒的生命過程向我們提出了有力的證明:「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然只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在這裡,耶穌將自己的生命比喻成一粒麥種,而藉由祂的死亡和埋葬,這種子將成為一棵大樹,使每一個人都能從這大樹接受那豐碩的生命果實,而這棵大樹將是那矗立在世界的中心,吸引萬眾歸向祂的十字架。從這十字架上,祂傾盡了祂所有的一切,完全把自己給了我們,沒有為自己保留一點什麼,而只任由祂的愛不斷地伴同祂的聖血從祂的聖心裡傾流出來,為在我們的生命內結出豐盛的果實。

在福音裡,我們一再地聽到耶穌預告自己的受難和死亡。因此,在這裡我們面對一個大奧秘,那就是耶穌明明知道自己正一步步地往十字架走去,而也祂儘可以避免掉這苦難和死亡,那麼祂為什麼還要往這條路走去呢?況且耶穌在面對這苦難和死亡時,祂也如同我們一樣感到恐懼和不安,祂儘可以祈求天父為祂免去這苦杯,甚至當祂被捕的時候,祂向那抽出劍來準備反抗的伯多祿說:「把你的劍放回原處,你想我不能求我父,即刻給我調動十二軍以上的天使嗎?」但耶穌沒有這樣做,因為耶穌不以我們的方式來表明天主對我們的深情大愛,祂的方式卻是選擇了天父的旨意,服從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今天我們所紀念及慶祝的中華殉道聖人們,他們正是天主在我們這個世界中埋下的千千萬萬種子當中的一百二十一粒種子。

然而聖人也如同你我一樣,是軟弱的人,他們憑什麼成為埋在地裡死去的麥子?事實上,天主知曉我們的軟弱,而教會冊封殉道者為聖人,並非要否認他們身上可能有的缺失和限度。無論如何,在他們殉道的那一刻,他們是以自己的血肉向世人宣示了一個不會錯誤的訊息:聖神真實地臨在於教會內。在聖人捨生,卻生動地活出基督生命的那一時刻,整個教會是那麼真實地觸摸到聖神的臨在和活動,而聖人也以血見證了他們對聖神的服從,一如基督服從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有一個比喻可以用來類比說明教會封聖的行動:大家都見過火柴,火柴本身有它的脆弱性,但它一旦被擦著了,便會發出光與熱,著火燃燒,放出光芒。教會封聖的行動就是要捕捉和肯定這點在人脆弱的軀殼裡面,因著聖神的鼓舞,藉著信德所併發出來的亮光,宣示這是聖神在教會內所發揮的德能,而使人能與基督同死同生。

天主也召叫我們每一個人跟隨著耶穌的腳步,在我們的生活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成為一粒埋在地裡死去的麥子,同耶穌一起受苦,甚至成為受苦的耶穌,為能脫去舊有的生命,結出豐盛的果實,在一個缺乏信德的世界裡活出真理的生命來。而什麼是真理?當耶穌站在彼拉多面前受審時,彼拉多問祂:「祢做了什麼事呢?」耶穌回答祂說:「我的使命是為給真理作證,我為此而生,我也為此而來到世界上,凡屬於真理的必聽從我的聲音。」而耶穌所講論的真理就是祂與天父之間一種真實而親密的愛的關係,這關係也就是今天福音中天父自己所揭示的:「這是我的愛子」的一種關係,這關係也是耶穌渴望我們領受的關係。然而每當我們對這真理的渴望得到滿足時,我們就得以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愛和寬恕隨時準備好讓這世界定我們的罪,把沉重的十字架加在我們身上,過去的伯多祿、保祿、巴爾納博、雅各伯和安德肋,甚至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今天我們紀念的一百二十一位殉道聖人都有類似的遭遇,因為他們選擇在世界中聽從耶穌的聲音,活出真理。

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七月份主日上午9時彌撒服務表

七月份 主日上午9時感恩禮服務表

讀經一
07/05 梁珮霞
07/12 鍾曉娟
07/19 陳 筑
07/26 黃金枝

答唱詠
07/05 陳宥蓉
07/12 陳宥蓉
07/19 唐 鎮
07/26 陳韻申

讀經二
07/05 韓竹平
07/12 劉景彪
07/19 白安理
07/26 吳奕瑋


輔祭
07/05 應繼賢/應欣妤
07/12 吳奕瑋/江季薇
07/19 王世忠/劉奕禎
07/26 應欣妤/江季薇


領唱員
07/05 林楨邦
07/12 陳沂瑋
07/19 錢正源
07/26 錢正原



司琴
07/05 陳宥瑾
07/12 陳宥瑾
07/19 陳宥瑾
07/26 陳宥瑾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神父的話: 選擇耶穌或拒絕耶穌

選擇耶穌或拒絕耶穌
【則二2-5;格後十二7-10;谷六1-6】

潘家駿 神父

今天的福音向我們敘述,耶穌回到自己的家鄉納匝肋,進入會堂教導人。但是耶穌被會堂裡聚會的群眾拒絕了。

耶穌被拒絕的原因在福音中為我們提出了兩個理由:第一,他只是一個木匠:「祂這一切是從哪裡學來的呢?是誰給祂的那樣的智慧呢?祂的手竟行出這樣的神蹟?這不是那個木匠嗎?」為我們很多人來說,這雙木匠拿粗重工具的勞力之手,怎麼可能有能力行出讓我們尊重且佩服的事情來。他們要停留在對他已有的認識上:為他們來說,耶穌是個木匠,不可脫離他的這個身份。是的,這常常就是我們的偏見與短視。

第二個促成群眾拒絕耶穌的理由是,他們以為他們是那樣地認識祂的背景:「祂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格、若瑟、猶達、西滿的哥哥嗎?祂的妹妹們不也是都住在我們這裡嗎?」這個他們稱為瑪利亞之子的人,怎麼能做出這些事情來?是的,這也常常是我們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在作祟。

會堂裡的會眾以兩個表面的理由當藉口拒絕了耶穌,但真正的理由是聽耶穌講道的人總是必須做一個抉擇:接受祂或拒絕祂。這些人選擇了拒絕!他們的拒絕並非出自個人性格上的衝突或不成熟,也不是因為要反對而反對,按照福音的記載:他們對祂起了「反感」。而起反感的真正理由大概是因為耶穌的教導總會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挑戰,挑戰我們在行動上積極去實踐祂的教導。而為他們、也包括我們大部份人來說,不做什麼總是要比做些什麼容易多了;消極地去拒絕比積極地去接受要容易多了;破壞也比建設要容易多了。總之,不去做比去做要簡單太多了!在會堂裡的人們消極地拒絕了耶穌,也連帶地拒絕了祂所帶來的生命挑戰。事實上,這些人的決定也常常是我們的決定。我們雖然自稱基督徒,也在感恩禮中聽著耶穌的教導,但是只聽不做,也形同拒絕了耶穌。

在今天的讀經一裡,我們看到厄則克耳先知也被同樣懷著如此消極的生命態度的人們拒絕了。因著以色列子民對天主誡命的漠視,先知預言了耶路撒冷的毀滅,以及以色列國的滅亡。他的宣講迫使他們必須做一個抉擇:選擇順服天主或繼續叛逆;選擇罪惡或選擇悔改。可惜的是,祂們選擇了拒絕。公元前587年,先知的預言也實現了,以色列國被拿步高王侵入,並且拉枯摧朽般地被滅亡了。

聽耶穌教導的群眾必須對耶穌所帶來的挑戰做一個分辨,聽先知宣報的以色列國同樣必須對先知帶給他們的挑戰做一個抉擇,同樣地,在第二篇讀經中保祿告訴我們,他怎麼為他的生命分辨出什麼是最好的,以及他如何做了最好的抉擇。保祿告訴我們在他身上有一根「刺」,我們雖不明白這根「刺」指的什麼,但很可能就是他面臨的困難、所罹患的疾病、所受的淩辱、遭遇道的迫害、為愛基督而面臨的逆境等。這些刺時時在挑戰著保祿在生命常常必須做出分辨與抉擇,否則他不會感覺如刺在背,痛苦地三次祈求天主替他拔除。保祿沒有選擇依靠自己的能力,而是以柔順和謙卑選擇依靠天主的大能。面對天主的大能,保祿有一個非凡的信德反應;他說:「我甘心情願誇耀我的軟弱,好叫基督的德能常在我身上。」對保祿來說,誇耀自己的軟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他曾經很在意他的名譽,並為名譽操心。然而他懂得了戰勝自己,克勝了在他內的本性衝動,誇耀了自己的軟弱,好讓天主的能力住在他內。
所有的這些抉擇都需要依靠天主的恩寵,而信德正是領受天主恩寵的關鍵條件。信德的欠缺是天主賜與聖寵的一個障礙,因為恩寵需要我們接納才能通傳給我們。如果我們拒絕它,它尊重我們的自由,也就不能如它所願的進行工作。所以福音告訴我們耶穌在納匝肋會堂「不能行什麼神蹟」,而只給少數的幾個病人覆手,治好了他們,就是因為他們缺乏信心。
讓我們祈求上主使我們能向祂的恩寵、祂的真理開放,並且繼續不斷地走向選擇耶穌的道路,讓我們的生命選擇「好」還要「更好」,選擇「善」還要更善:
如果我要做得比「歸屬」更多,那麼就去「參與」。
如果我要做得比「關懷」更多,那麼就去「幫助」。
如果我要做得比「相信」更多,那麼就去「行動」。
如果我要做得比「寬恕」更多,那麼就去「愛」。
如果我要做得比「教導」更多,那麼就去「服務」。
如果我要做得比「生活」更多,那麼就去「成長」。
如果我要做得比「友善」更多,那麼就去「成為朋友」。
如果我要做得比「獲得」更多,那麼就去「給予」。

如此,我們不僅擁有生命,且是更豐富的生命。阿們!

2009年6月27日 星期六

司鐸年教宗本篤十六世有關司鐸在教會職務的教導 (摘自網路)

司鐸年教宗本篤十六世有關司鐸在教會中的職務的教導
(摘自網路)

前言:過去一年的聖保祿年已經結束,保祿所帶給我們的傳教精神應該要落實在我們教友生活當中了。6月19日耶穌聖心節,教宗本篤十六世為了紀念法國聖維雅納本堂神父逝世一百五十週年,而宣告未來一年司鐸年的開始。希望各位弟兄姊妹們,特別在你們的祈禱中,為神父們祈禱。以下就是教宗在司鐸年對司鐸職務的教導。(潘家駿神父)

教宗本篤十六世有關司鐸在教會中的職務的教導,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司鐸應該是有關天主的事的專家。」教宗在他四年任期內,多次談到司鐸在現代世界的本質。已經於6月19日耶穌聖心節展開的司鐸年中,將更深入地探討這個課題。以下是教宗有關司鐸的教導:

去告解亭請神父給予靈性指導的人,其實是為了與基督相遇,也為了聆聽天主的聲音。這便是一位神父的簡單郤同時非常崇高的使命。就是,以他的面孔來代表天主的面孔,以他的言語來代表天主的聖言。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今年的祝聖聖油彌撒中,提出對司鐸們所發的九個問題說:

「我們真的被天主的聖言所充滿嗎?天主聖言真的是我們賴以生存、更勝于麵包和世上其他事物的滋養品嗎?我們真的認識天主的聖言嗎?我們愛這聖言嗎?我們全心全靈地為這聖言以致聖言在我們生命中真正留下記印並形成我們的思念嗎?或是我們的思念不斷在引導我們的言行?我們不是經常用主導標準來衡量自己嗎?我們不是對今日人類的一切都只有膚淺的認識嗎?我們真正讓天主的聖言來潔淨自己的內心嗎?」

教宗指出,司鐸是一個從塵世中抽出來奉獻給天主的人。而最終目的地則是教宗訂定司鐸年的原因,就是:促進司鐸們走向靈性完美境界的意願。正如他在3月9日宣布舉行司鐸年時說的。事實上,教宗於2006年5月25日訪問波蘭時也曾這樣說:

「信友們對司鐸的期望只有一個,就是:期望他們做促使人與天主相遇的專家。信友們不要求司鐸做經濟、建築或政治專家。他們期望司鐸做一個靈性生活的專家…… 請你們在自己的生活和職務上要真實可靠。把注意力集中在基督身上,度簡樸的生活,關心委托你們照顧的信友們。為所有的人服務。如果你們本著信德來生活,聖神會在該說什麼和該如何服務上給予你們建議。」

因此,司鐸應該總將注意力朝向天主同時也朝向人。教宗每次都非常地並踏實地談論塵世事物對司鐸靈魂的影響。他在2008年的祝聖聖油彌撒中說:

「司鐸應該是個警醒的人,面對邪惡的緊迫勢力,他要警戒。他要為天主而令世界警醒,他應該常常站立著,面對時代潮流以及在真理和追求善上都持正直態度。」

司鐸要達到完美的境界,方法是眾所皆知的,就是:聖體聖事、深入祈禱、永久的培育。這些,教宗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在世界不同地方教會的主教們來向他述職時談到。教宗認為,司鐸的一切職務都不是他們個人能力所能成就的。他于2005年5月13日在與羅馬神職人員會晤時說:「我們受派遣,不是為了宣講我們自己或我們的意見,而是要宣講基督的奧秘以及在他內真正的人文主義。我們受委派,不是要說很多話,而是要做唯一‘聖言’的迴響和傳播者。這聖言就是天主子,他為了我們的得救而成為血肉的人。」

神父的話 - 聖伯鐸及聖保祿宗徒

聖伯鐸及聖保祿宗徒

潘家駿 神父

【宗十二1-11;弟前四6-8, 17-18;瑪十六13-19】
聖伯鐸和聖保祿是教會的兩大石柱。他們的聯合慶節,在第三世紀,已有記載。古代對宗徒們的敬禮,主要始自他們被埋葬的地點。伯多祿和保祿都在羅馬殉道︰伯多祿殉道後被葬於梵蒂岡山下,保祿是在奧斯蒂亞路被斬首。他們兩位的遺體曾經在阿比亞路的地下墓穴中安放過。因此,在六月二十九日,最初在這三個地方舉行慶典︰首先在君士坦丁皇帝所建立聖伯多錄大殿,第二次在阿比亞路的地下墓穴中,第三次在奧斯蒂亞路的聖保祿大教堂。由於同一日在三個不同的地方舉行慶典,造成不便。因此,自第八世紀,聖保祿的紀念日則移到次日,但在二十九日的彌撒中,仍有紀念聖保祿的禱詞。梵二大公會議後的新禮儀年歷又把三十日紀念日取消了。
這個主日的《進堂詠》正是明白地指出這個節日在教會中的特殊意義︰「宗徒們在世時,用自己的鮮血建立了教會:他們飲了上主的杯爵,成了天主的朋友。」 耶穌曾經對若望和雅各伯這對兄弟提出一個邀請,這個邀請是當他們來到耶穌跟前,他們要求耶穌如果哪一天做世界的王時,要安排他們一個坐左邊,一個坐右邊,然而耶穌對他們提出的邀請却是:「你能喝我將要喝的杯嗎?」喝耶穌的杯乃意謂著奉召犧牲自己的一切,並在天主的愛中服侍世界,並把自己完全給予,沒有為自己保留一丁點什麼,如同耶穌一樣,連最後的一滴血也任由人們吃喝下去。
事實上,耶穌在主的晚餐中,擘餅舉杯的四個行動正是耶穌整個生命的寫照,也是耶穌邀請所有跟隨他的人要去活出生命的行動,當然在保祿及伯鐸的生命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真是「飲了上主的杯爵」的人啊!現在我們就從耶穌擘餅舉杯的行動來看耶穌的生命,並從耶穌的生命來看伯鐸和保祿的生命,並且透過他們來觀照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
一、被揀選的耶穌、被揀選的保祿、被揀選的我們
天父從太初就揀選了祂寶貴的兒子,成為世界的救主。「揀選」表達了一種特殊的關係:祂是被挑選出來,並且受到天父的眷愛照顧。

所以,這天父的揀選是與我們在社會上所習以為常的挑選是不一樣的,在這個社會上,「挑選」意味著有些人是選不上的,然而天父卻不是如此。天主的國度裡沒有競爭和比較,天主子讓我們共享揀選之福。在天主的國度裡,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而寶貴的,而且每個人都能看見別人也是蒙揀選的。

也因此,天父從亙古揀選祂的兒子,保祿也深深地分享了這被天主揀選的福分(參考:宗九1-15),所以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到伯鐸被耶穌揀選成為教會的磐石,而保祿自己也曾經肯定地這樣說:「從母胎中已選拔了我(迦一5)。」也因此即使他在福傳的過程中經歷了三個考驗:第一個考驗是他覺得自己被大部分猶太弟兄姊妹所棄;第二個考驗是團體內部的對立;第三個考驗是常常要面對挫折所產生的內在痛苦,我們發現到保祿非常肯定,即使週遭的每一事物都將毀壞,但他蒙揀選的事實不容抹去。即使在他口吐真言,強烈宣洩自己的痛苦時,他也確信他所領受的揀選。在聖神恩寵的感昭下,他在判斷事物以及接受考驗時,他的被揀選這項事實就愈益真實而明顯。

二、祝謝的耶穌、祝謝的保祿、祝謝的我們
耶穌是祝謝的。當他在約旦河受洗,有聲音從天上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因你而喜悅(谷一)。」這祝福成了耶穌生命的支柱。無論遭逢什麼事,或讚美或責難,祂都緊緊地抓住那祝福,祂總記得自己是天父所喜悅的子女而感謝天主。
耶穌來到世界,要與我們分享那祝福。祂要開啟我們的耳朵,我們聽見祂說:「你是我的愛子,妳是我的愛女,我因你而喜悅。」我們如果聽到,也能信得過這聲音,尤其是在我門生命暗淡之際,我們就能活出天主蒙受祝福的兒女的生活,並且有能力和別人分享這個祝福,並讓生活成為一首對天主謝恩的謝主曲。

伯鐸和保祿也分享了這天主的祝福(參考:宗九)和對天主的祝謝,這祝福和祝謝讓他在困苦磨難中愈益堅強。宗徒們所面臨的傳教環境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這些困難諸如:民眾的願懟多變、朋友的出賣、週遭的陰謀等等情況,尤其還要在混淆的教義和訴求中,疲於分辨誰是真宗徒,誰是假宗徒。

這種種生命中的黯淡情況都曾給宗徒們造成了內心的混亂、憂傷和驚慌,但宗徒們從不喪氣,他們堅信他們是在基督內蒙受祝福,並時時向天主獻上感恩的人。他們相信在基督身上,天主把一切都給了他們(我們),他們不缺少任何恩賜(格前一),且受「各種屬神的祝福」所祝福(弗一)。這種任何事物都將失落,唯獨天主的祝福是可以確定的堅信,讓他們的整個生活成為一個時時處處向人分享基督生命的生活。

三、被破碎的耶穌、被破碎的保祿、被破碎的我們
耶穌在十字架上被破碎。祂沒有把受苦與死亡當成惡事,奮力逃避;相反地,祂接納受苦、死亡為祂的使命。
當耶穌站在彼拉多面前受審時,彼拉多問祂:「禰做了什麼事呢?」耶穌回答祂說:「我的使命是為給真理作證,我為此而生,我也為此而來到世界上,凡屬於真理的必聽從我的聲音。」而耶穌所講論的真理就是祂與天父之間一種真實而親密的愛的關係,這關係也就是在福音中天父自己所揭示的:「這是我的愛子」的一種關係,這關係也是耶穌渴望我們領受的關係。每當我們對這真理的渴望得到滿足時,我們就得以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愛和寬恕隨時準備好讓這世界定我們的罪,把沉重的十字架加在我們身上,來將我們破碎。保祿,伯鐸都有類似的遭遇,因為他們選擇在世界中聽從耶穌的聲音,活出十字架的真理。

我們也是被破碎的。我們在生活中多少也都會經歷到身體的破碎(生病)、心靈的破碎、意志的破碎,以及關係破碎之苦。然而要如何面對呢?耶穌要我們接納自己的破碎,如同祂接納十字架為祂的使命一般。祂要我們不要把破碎看成是由天主而來的詛咒,以為我們是罪有應得,而是接受它,將之放在天主的降福之下,那麼它將成為我們成聖與煉淨的器皿。如此,生命的破碎反倒成了進入新生命的入口。

四、被捨的耶穌、被捨的保祿、被捨的我們
耶穌被交付給了世界。祂蒙受揀選、祝福,然後被破碎、交付給了世界。耶穌的生與死就是我們的生與死,當然,也是二位宗徒的生與死。天父的愛子從太初就被揀選,在十字架上被破碎,以致祂一人的生命卻能倍增,成為世世代代、各地各方人士的生命之糧。

我們身為天賦的心愛子女,要相信自己的渺小生命也是天主所揀選、所祝福、所破碎、所交付的。我們也要成為世人的生命之糧,我們的破碎若置於天主的祝福之下,我們便能結出果實。這是聖保祿宗徒的經歷,同時也是聖伯鐸的經歷:死了,卻仍舊活在我們的心理,並結出豐碩的果實。二位宗徒的經歷也將成為你我的經歷。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神父的話: 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

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

【約三八1, 8-11;格後五14-17;谷四35-41】

潘家駿 神父

今天的福音取自馬爾谷福音,內容記載耶穌平息加里肋亞湖上的風浪。讀經一取自約伯傳,內容記載天主在旋風中顯現給約伯。
讀經一記載天主在旋風中顯現給約伯,責備約伯和他的三個朋友,因為他們在討論義人受難的問題時,懷疑天主的正義和智慧,甚至對天主表示不滿。天主向約伯提出一連串的問題,使約伯啞口無言。讀經一所選讀的就是天主向約伯所提出的一連串問題之一,在這個問題中天主藉著「海水」、「雲彩」和「濃霧」的形象,考問約伯有關天主創造世界及宰制人類歷史的奧跡。主說:「海水洶湧,好像胎兒出母胎時一樣,是誰用門把海關閉了呢?是我用雲彩作海的衣服,用濃霧作海的襁褓。是我給海洋畫定了界限,設立了門和閂,並對它說︰『你到此為止,不得越過﹔你狂傲的浪濤到此為止。』」
耶穌時代的讀者和聽眾懂得這樣神話式的話語,他們都把平息風浪那樣控制大自然因素言語的能力視作天主的特權,任何人都不能篡奪。因為在以色列民族的傳統觀念中,海洋代表宇宙,水被認為宇宙的元素。舊約創世紀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創世紀作者描述天主創造世界,便說天主把水上下分開,開劈了天地,又使地上的水匯聚在一起,分別了陸地和海洋。為此,馬爾谷在記述耶穌平息風浪的奇跡後,作出的結論是:他們非常驚懼,彼此說︰「這人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祂!」 無疑的,在馬爾谷和十二位宗徒的心目中,耶穌必定是天主了,因為他作了沒有人做得到,只有天主才能做成的事。
我們今日讀者和聽眾反應可能不同。在上述的福音記載中,引起我們注意的很可能是在風浪中顛簸搖蕩的漁船和在船尾上依枕而睡,且睡得如此安穩的耶穌。其實教父們早已注意到了這一情節,他們已把這艘在提庇黎雅海中受風浪襲擊的漁船,比作聖教會,表示聖教會雖然世世代代受風浪的襲擊,但是有耶穌同在,也只是有驚無險而已。
我們這段福音可以幫助我們看到教會的生命,而我們又怎麼以個人生命去看今天的這段福音?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中都把暴風巨浪形容成是我們生命中的困難和挫折,例如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有一部很有名的悲劇「暴風雨」,就是以暴風雨來隱喻人生的起伏不定。而我們的生命中也刮著種種颶風,也常常為掀起滾滾巨浪,這些世海的波濤駭浪可能是病痛、自然災害、傳染病,也可能是人的憤怒、偏見、不正義、自私和背叛。
是的,當我們身處世海的波濤駭浪,面對危險境況時,或被任何形式的暴風雨襲擊時,我們總以為耶穌不在了,以為祂不要或不願意干預我們的處境。但是,我們要像門徒們一樣走到祂跟前,懷著大信德對祂說:「師傅!我們要喪亡了,你不管嗎?」我們必須懷著信德去說這句話。如果我們缺乏了信德,我們的情況就會真的變成絕望,因為信德的欠缺將阻礙耶穌對我們困境的干預。
今天的約伯傳就是向我們顯示只有天主的能力能夠帶領我們超越痛苦。而今天的讀經二,聖保祿宗徒也說如果我們生活在基督內,那麼我們也將成為新的人。保祿所說的,不單單只是他所相信的道理而已,更是他生命的寫照。保祿所面臨的傳教環境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這些困難諸如:民眾的願懟多變、朋友的出賣、週遭的陰謀等等情況,尤其還要在混淆的教義和訴求中,疲於分辨誰是真宗徒,誰是假宗徒。不僅如此,這種種生命中的黯淡情況都曾給保祿造成了內心的混亂、憂傷和驚慌,但保祿從不喪氣,他堅信他是在基督內蒙受祝福,並時時向天主獻上感恩的人。因為,在苦難中,他越發感受到基督與他同在。
約伯也是如此,他最後也終於明白:人所不瞭解的,天主卻全明白;因此,天主豈不明白一個無辜的人,為何竟遭受苦痛災殃嗎?人唯一應有的態度,就是把一切全委順在天主的安排及旨意中。他大徹大悟地向天主說:「以前我只聽見了有關你的事,現今我親眼見了你。」是的,當約伯擁有人世間的一切時,他所認識的天主可能只是別人嘴裡的天主;但當約伯一無所有時,他才在他的苦難中真正地遇見了天主。而對我們基督徒來說,接受耶穌基督並不保證我們可以一帆風順,避開世海的風浪,反而耶穌邀請我們行旅在未知的世海上,好讓我們學會完全地信賴祂、親身遇見祂。
是啊!不論我們生命中的波濤巨浪是什麼,耶穌總是在那裡,並且對我們說:「為什麼你們這樣膽怯?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不要害怕!是我!

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

基督聖體聖血節

基督聖體聖血節

【出廿四3-8;希九11-15;谷十四12-16, 22-26】

潘家駿 神父

一九九五年一月二日,台北總主教狄剛把手放在我的頭上,為我穿上金色祭披,並把這個準備盛裝聖體的聖盤,和這個準備盛裝聖血的聖爵交給我。就這樣,我在士林天主堂領受了鐸職。我現在都還可以感受到我在那一刻的砰然心動,和情感的澎湃洶湧。

這個在我以後做彌撒時,常常擔當基督君王鑾駕的聖盤和聖爵,是我在晉鐸前幾天所收到的一份極珍貴禮物。由於為晉鐸用的新聖爵,通常是由父母親饋贈,然而我的父母親並非教友,因此對我這份願意為他人而和基督共同生活的渴望無法了解,更別說買聖爵送給我了。但就在晉鐸前,我正發愁這個問題時,一位我不認識,從別的堂區來的,名叫美莎的教友突然跑來對我說:「潘執事!我聽說你就要晉鐸了,我想送你聖爵和聖盤作為你晉鐸的禮物,我不是有錢人,但我還是有能力送給新神父一件可以在神父的每日撒撒中,能盛載耶穌聖體聖血的禮物。請神父不要拒絕!」這是一份非常珍貴的禮物,我知道這份禮物是為我,更是為了隱藏在餅酒形內的耶穌基督,所以我感動地收下了它。

當狄剛總主教把盛著麵餅的聖盤和注入酒的聖爵遞給我時,他這樣對我說:「請接受聖潔子民即將獻給天主的禮物。你要認清你將從事的工作,你的生活要與十字架的奧蹟相符合。」各位弟兄姊妹們,如果我們了解什麼是十字架的奧蹟,那麼我們就會知道這真是一項艱難的邀請。我們對十字架奧蹟的了解是什麼?就是耶穌的自我犧牲,他在十字架所傾流的寶血與我們訂立了新的盟約,就如讀經二致希伯來人書所說的:「因此,祂作了新約的中保,祂的死亡補贖了人在前約之下所犯的罪過,好使那些蒙召的人,獲得所應許的,永恆的產業。」或許你會對我說:「神父啊!這個新約的許諾充滿了神學的味道,距離離我好遠好遠,我時在看不出來與我現在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各位弟兄姊妹們?如果我們從另一個方向來看看耶穌為了完成這個新的盟約,他是如何對待我們的?祂降生成人,為的是能完全地和我們一起喜樂,一起受苦,一起死亡,祂讓我們在祂內找到了一個完完全全的人類同胞,我們的每樣軟弱、痛苦和試探祂都嚐過;而因為祂是天主,所以祂沒有罪,也因此他能夠徹地經驗到我們有罪的及破碎的人類景況。以致我們可以說,祂認識我們比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更多;祂愛護我們比我們對自己的愛護更深,從來就沒有一個朋友能夠像祂那樣徹底地與我們同在,使我們覺得我們的憂苦被了解了,我們的痛苦被祂那無限的愛情所撫慰了,因為祂真的把自己完全給了我們,沒有為自己保留什麼,甚至當祂在十字架上呼喊著:「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時?」我們才驚覺到祂愛我們愛到何等的地步,因為祂連與天父的那一份與生俱來的聯繫也捨棄掉了,而當我們領聖體、聖血的時候,我們更是能體驗到耶穌祂那捨己的愛,就如食物和飲料如何與我們的身體緊密結合,耶穌也要這樣與我們的生命合而為一,祂不為自己保留什麼,連最後一滴血也都任由我們吃喝下去。你現在可以知道剛剛我為什麼會說主教對司鐸的要請是一個多麼艱難的邀請,而我也相信現在你對耶穌以如此的愛情與我們所立的盟約應該有一番全新的感受才是,因為這個以耶穌的血所完成的訂立的盟約不只是與別人的生命有關,也不只是與未來的你的生命有關,它就是與現在坐在這裏的你的生命有關。

這個盟約是耶穌在最後晚餐時與我們訂立,而在十字架上完成的。為什麼耶穌要用吃飯的形式來與我們訂立盟約,把自己給與我們?我們都有過請朋友吃飯的經驗,每當我們請朋友吃飯時,我們不只提供食物而已,我們也一 併奉上了友情、美好的交談以及親密的關係。當我們向朋友說:「來來!多吃一點,多喝一點!」我們給與客人的,不只是食物和飲料而已,也包括了我們自己。如此往來,酒菜過了三巡,雙方的心靈更見契合,成為對方的心靈食物。在耶穌的晚餐中,耶穌更是完美無限地將自己作為食物給與我們,付出自己的身體和鮮血,也付出了最親密的交流,就如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於最後晚餐時所說的:「你們拿去吃吧,這是我的身體。」以及「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眾所傾流的。」

在最後晚餐中,耶穌用了人間百態中最平凡的手勢:拿起餅、祝福感謝、擘開,遞給圍繞桌前的人。這些舉動象徵了團體、合一和平安。厄瑪烏的兩個門徒就在耶穌的這個平凡動作中,認出了復活的耶穌。各位弟兄姊妹們,這裏隱藏了一個很大的奧秘,那就是我們可以從家常生活中最平凡的動作,體會基督就在我們中間。在我們最平凡的地方,天主與我們同在就愈顯得格外分明。

當每次我們舉行感恩聖祭的時候,乃是耶穌親自召喚我們,在擘餅當中弟兄姊妹一起紀念祂的聖死與復活。藉著聖體與聖血的分享,祂確確實實就在我們當中。而當我們在擘餅中認出耶穌時,我們也將在弟兄姊妹中認出祂來。所以當神父把聖體一個一個給與你們時說:「基督聖體!」此時,耶穌不只是活在我們個人的生命中,同時也把我們聯合成為一個身體,不論年齡、膚色、種族、性別、情緒、貧富、地位。感恩祭突破一切人與人之間的障礙,建立一個基督的身體,在這個世界中成為合一與共融的生動標記。

要使我們的團体成為在這個世界中成為合一與共融的生動標記,各位弟兄姊妹們!不要忘了耶穌的另一個舉動。那就是耶穌於最後晚餐時,為門徒們洗腳。祂曾跪下,雙手托著門徒的腳,為他們洗腳,之後,祂望著們的臉龐,對我們說:「你們明白我給你們所做的嗎?....若我為師傅的給你們洗腳,你們也該彼此洗腳。」(若十三12,14)因此,各位弟兄姊妹們!在我們忙忙祿祿、勇往直前的生活中,我們也必須在途中暫時停下腳步,洗我們近人的腳,而當我們跪在我們弟兄姊妹們面前,洗他們的腳,望著他們那軟弱的臉龐;貧困的臉龐;病苦的臉龐;辛勞的臉龐;痛苦的臉龐;受壓迫的臉龐;被拒絕的臉龐;受奴役的臉龐時,我們這時將會發現,當我們來參加彌撒,領主聖體聖血時,我們就已經是「在地若天」,耶穌所說的天國不在九霄雲外,它已經在我們當中開始實現了。阿們!

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

六月份 主日上午9時感恩禮服務表

六月份 主日上午9時感恩禮服務表

讀經一
06/07 梁珮霞
06/14 鍾曉娟
06/21 陳 筑
06/28 黃金枝

答唱詠
06/07 陳韻申
06/14 錢正原
06/21 林楨邦
06/28 陳宥蓉

讀經二
06/07 韓竹平
06/14 盧怡如
06/21 白安理
06/28 劉景彪

輔祭
06/07 劉奕禎/應欣妤
06/14 吳弈瑋/江季薇
06/21 王世忠/劉奕禎
06/28 應欣妤/江季薇

司琴
06/07 陳宥瑾
06/14 張若菡
06/21 陳宥瑾
06/28 張若菡

神父的話 - 天主聖三節

天主聖三節

【申四32-34, 39-40;羅八14-17;瑪廿八16-20】

潘家駿 神父

我們已經結束了整個四十天的四旬期,以及之後五十天的復活期。在這兩個禮儀年的時期中,我們特別反省了天主聖父在救恩歷史中的創造和救贖工程,並且意識到我們的整個的生命和生活與受苦的耶穌、以及光榮復活的耶穌緊密結合在起。而在上個主日,我們慶祝了聖神降臨節,聖神的角色堂堂地進入我們的生命裡,成為我們生活的導師。因此教會在聖神降臨之後的這個主日,慶祝天主聖三節,來總結天主聖三的救世工程。

教會制定這個節日,除了總結聖三的救世工程之外,還有一個更具體的原因。那就是要提醒我們:天主聖三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祂們不只是記載在聖經中,或是彌撒裡神父嘴裡叨唸的三個角色而已,不,祂們就具具體體地發生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具具體體地發生在我們的生活裡;我們所接受的洗禮和我們整個基督徒的生命及生活就是與天主聖三的奧蹟細針密縫:天主聖父如此地愛了我們,因此祂為了拯救我們,而派遣祂的兒子;這兒子為了我們而交付出自己的生命,並從死亡當中復活,升入天庭,且派遣祂的聖神。這聖神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形成了天主聖子的形像,好讓天主聖父在看我們時,就能在我們內看到祂的聖子。因此,隆重的至聖聖三節必然使我們的心充滿莫大的喜樂。這是天主聖愛的節日,它邀請我們分享他的愛,接受他慷慨的愛,並以愛還愛。

今天的福音把新約聖經中唯一一段將三位一體的「父、子和聖神」三個名字一起介紹的經文提供給我們。有許多其他經文分別談到這三位,但唯有瑪竇福音的結束語介紹「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這個格式。而讀經一申命紀給這篇福音作了準備,它讚揚天主通過自我啟示,以及愛的通傳來顯示祂的的慷慨大量。第二篇讀經是保祿羅馬人書中的一段經文,談到我們藉著聖神,經由基督,與天父的關係。
復活的耶穌派遣他的門徒們往訓萬民,並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付洗。我們基督徒都是因這三位一體的天主而受洗的。因此,洗禮使我們成了天主大家庭的一員,而把我們置入聖三的親密生活關係當中:我們與天父有關係,因他給我們再造一個新生命;與子有關係,因他拯救了我們,與聖神有關係,因他把天主性的生命通傳給了我們。

因此,瑪竇福音的結語完整地表達出天主的恩賜。天主子降生成人,為了向我們啟示天父的愛,並把聖神通傳給我們。降生成人和救贖的目的就是在引導我們進入天主隱秘的生命中,那是一種愛的生命。這愛是如此的強烈,以至於父、子和聖神是一體的天主,就如今天彌撒中頌謝詞所說的,「不是單獨一位,而是三位一體。」
在第一篇讀經中,梅瑟向以色列選民說話,使他們重視天主的寬宏大量。天主透過梅瑟將自己啟示給以色列民。梅瑟提醒猶太人天主的偉大,而偉大的天主竟然看重一個渺小的民族,並與它建立了盟約,這盟約在一個小民族和天地的造物主天主之間立訂了一個堅固的聯繫。看到天主對一個小民族如此寬仁,真是讓人動容啊!
然而基督的啟示還要更令我們驚奇。基督帶來的盟約是一個更加親密的盟約。這是耶肋米亞先知所曾經宣佈過的一個新盟約,要將法律寫在我們心版中的新盟約,是一個與天主有親密關係的新盟約(參閱耶三十一31-34)。厄則克耳先知則談到了一顆新的心和一個新的精神(參閱則36:25-28)。這新盟約要把基督信徒引入天主的隱秘生命中。

在第二篇讀經裏保祿告訴我們,我們領受了「作為義子的聖神,因此我們呼號:阿爸,父呀!」聖神使我們與天主的關係既美麗又深厚。
天主寬宏大量地將我們引入他隱秘的生活中:即那給我們帶來天主子女的關係,並使我們成為基督的弟兄的愛的生命與家庭的生活中。我們這子女關係,也就是參與天主唯一聖子的子女關係。不過我們是義子;只有基督是名副其實的天主之子:天主的唯一聖子,如在信經中我們所宣認的。這種把我們與天主和基督結合在一起的父子關係就是聖神的工程。保祿肯定地說:「聖神親自和我們的心神一同作證:我們是天主的兒女。」因此,我們可以懷著子女信賴之情向天父祈求,並懷著信德接近祂的恩寵。
保祿提醒我們,降生成人的奧跡,以及耶穌的救贖奧跡-祂的苦難與復活,而使得天主聖三奧秘生命的分享成為可能。因此如果我們拒絕分擔基督的痛苦,不願意承擔起我們生命中的十字架,那麼要分享至聖聖三的生命也是不可能的。

神秘又深奧的聖三道理,是與我們毎日的信仰生有著細針密縫的親密關係的,換句話說,天主聖三的奧秘就是基督徒每日生活的實踐!的確,就如著名的《師主篇》當中所說的:取悅天主聖三要比知曉聖三的神學更重要。我們有限的思維,永遠無法明瞭天主的奧秘,或理解祂的思想和行徑;但是我們的心却是可以認出祂的臨在,以及祂在我們生命中的化工。我們可以讓天主的愛充滿我們,在愛中稱祂為父,並在他人身上認出基督來。是的,我們能否取悅聖三,就在於「愛」以及我們怎樣跟別人分享這天主之愛。是啊!每當我們劃十字聖號,並在口裡頌唸著:「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時,我們就是在提醒我們自己,我是一個基督徒,我的生活該當是一個要藉著耶穌基督,並在聖神內,活出天主聖父三深情大愛的生活。阿們!

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神父的話 - 耶穌升天

耶穌升天

【宗一1-11;弗四1-13;谷十六15-20】

  這個主日是復活期第七主日,也是耶穌升天節,耶穌升天好比祂的誕生,死亡和復活,我們稱它是一個奧蹟。這奧蹟曾給宗徒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初期教會曾默想了它的意義,並將默想的心得記錄在新約聖經的不同部分和章節裏。後來,教會立定了耶穌升天節,一年一次紀念這一奧蹟,向信友宣講有關升天的道理。按梵二後,1969年《禮儀年曆總則》指示,為方便信友參與,耶穌升天節原本是在復活節之後的四十天(復活期第六週星期四)舉行,但是可以移到復活期第七主日舉行。
我們慶祝耶穌升天節,同時也結束了耶穌一系列的顯現。在宗徒大事錄中,路加說耶穌受難以後,四十天之久顯現給門徒們,以表示自己還活著,而後被接升天。今天的第一篇讀經,是宗徒大事錄記載的耶穌升天的故事。其他兩篇經文,也談到升天:在致厄弗所人書中,保祿引用了一段談到「升天」的聖詠;馬爾谷福音的結束篇,則記述耶穌在升天前的最後一次顯現,並提及耶穌被提升天。
在這節日上,我們可以注意到兩個重點。一方面,這節日使我們的目光轉向天堂,在那裏受光榮的耶穌現在坐在天父的右邊。另一方面,這節日為我們是在世積極行動傳福音的開始,因為復活並升了天的耶穌派遣祂的門徒們,以聖神的德能在全世界宣揚對祂的信仰,按照天主的計劃改變世界。
耶穌在升天之前,交給門徒們一個使命,他們必要以祂所派遣給他們的聖神的德能去應對這個世界:「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所以,耶穌升天不是我們盯著天空仰望的時刻,而是要想到復活的主托付給我們的使命的時刻。
這使命是一項超越人力的巨大使命,但耶穌所托付使命的人並非擁有大能力者,卻是加里肋亞的一小撮人,他們是大羅馬帝國中一小群微不足道的人民。耶穌就是向十一位沒有具備任何才能的普通人,托付此項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的任務。
為何如此?因為耶穌就是要向我們啟示,天主的計劃唯有用天主自己所賜予的能力才可實現。這能力表現在奇蹟般的跡象上,就如耶穌所說:「因我的名驅逐魔鬼,說新言語,手拿毒蛇,甚至喝了什麼致死的毒物,也決不受害,按手在病人身上,可使人痊愈。」這些事跡是復活的基督臨在的記號,亦是天主性威能的標記,讓宗徒們來使用,以完成這項巨大的使命。
事實上,聖神降臨後,宗徒們遂開始去實現這使命,也就是按照耶穌的吩咐,先向耶路撒冷,而後向猶大、撒瑪黎雅,直到地極去傳教。這樣的一個計劃,似乎真的太大膽了,而且按人的能力也無法做到,但是這個使命終究實現了。宗徒們開始的這工程,而後由他們的繼任人繼續,如此耶穌托付給門徒的使命便通過世世代代往前推進。
今天這使命還未結束。它要求我們的合作,也要求我們祈禱。「我們各人所領受的恩寵,卻是按照基督賜恩的尺度。」我們每人都有自己當行的一個任務。每個人都要聆聽和反省耶穌的聖言,以瞭解什麼是自己的任務。而且每人應該祈禱,以領受聖神,好能實現耶穌所要的,或更好說,耶穌就是要通過我們而實現祂那直達地極的救恩工程。
  耶穌升天節除了賦予我們一個傳教的使命之外除,在大良教宗的耶穌升天節講道詞中,他另外給我們指出兩點與我們的生命攸關的事實:
  一、耶穌帶著我們人的身體升天了。祂的升天,不但是全人類和每一個人的光榮,而且也是我們日後復活升天的保證。
  二、從前耶穌在世時,只有少數的人用肉眼看見了祂;現在耶穌在天上,坐在天主聖父的右邊,許多人可以憑著信德,在聖教會的禮儀和聖事中認出祂的臨在,並從祂的手中接受救恩。
是的,耶穌的升天並非離開了我們,祂從我們的視線離開,為的是更圓滿地與我們同在。祂的升天正是向我們顯示我們是誰?我們將要往哪裡去?以及我們現在該做什麼?
- 我們是誰?因著耶穌的死亡、復活和升天,我們基督徒不單單只是屬於地上,而也已經分享天主的生命。
- 我們將往哪裡去?耶穌在哪裡,我們也將在那裡。
- 我們現在該做什麼?作見證人,把悔改罪赦的信息傳出去。
耶穌升天,讓我們對天國來臨有了一份確切的盼望,因此在今天的感恩禮中,我們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是不是在我所生活的所有地方,如我的家、我的堂區、我的辦公室、我工作的地方、我的學校,做促進天國來臨的任何事?第二個問題是,我目前的生活的樣子是不是給了我獲得天國的希望?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光啟新書: 靈修大師的幸福八堂課

新書介紹


靈修大師的幸福八堂課
The Saints' Guide to Happiness


對幸福的追尋往往始於渴慕更真實的生命;
這種追尋之心使他們學到
放手、工作、靜坐及付出愛。

作者簡介
若羅勃.埃斯柏格(Robert Ellsberg),出生於洛杉璣(Los Angeles),1980年在曼哈頓(Manhattan)天主教「待客之家」皈依為天主教徒。現任Orbis Books的編輯;已婚,育有三子,現居住在紐約歐辛尼(Ossining)。

譯者簡介
譚璧輝,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全人教育通識課兼任講師,從事業餘翻譯工作二十餘年,為光啟文化事業及上智出版社翻譯過多本書籍;主日參與堂區禮儀服務,目前亦為台北市新民小學董事長。
靈修大師的幸福八堂課
The Saints' Guide to Happiness
羅勃.埃斯柏格(Robert Ellsberg)/著
譚璧輝/譯

2009年4月初版
光啟書號 206161
定價220元 / 240頁 / 平裝 / 25開 / ISBN:978-957-546-645-9
單本國內郵資40元


本書簡介:

  人汲汲營營地在世上追求著金錢、事業、愛情或成就感,還有世人所認知的成功,這種種的追尋為的是什麼?難道不是為了獲得幸福嗎?只是,究竟什麼是幸福?得到世俗的一切,就得到幸福了嗎?如果不是,那麼真正的幸福又是什麼?

  本書作者從八個面向指引你通往真正的幸福,而每一條道路上,都有聖德者的實例作為明燈,無論是他們用生活經驗所歸納出的智慧之語,還是用生命實證所呈現出的行為姿態,在在都如同一股清泉,撫觸著我們紊亂的心緒,彷彿幸福就在不遠處。

  安靜坐下,細品這有如靈修大師為你上的八堂課,幸福,近在眼前。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學習活著
第二章 學習放下
第三章 學習工作
第四章 學習安靜坐著
第五章 學習愛
第六章 學習受苦
第七章 學習死亡
第八章 學習觀看
結語



--------------------------------------------------------------------------------

精采文摘:
第一章 學習活著

  生命中的痛苦林林總總。但是痛苦的反面不是幸福。至少,在痛苦中我們意識到自己是活著的。常常,困難真正不在痛苦本身,而是因為死亡進入我們每日的存在裡。世界的快速步調與壓力,「謀生」的掙扎,廣告持續的湧入,乏味的消費文化,這一切都使人感到疲乏、麻木,無法有任何感覺。我們的身體可能極為強壯,過去沒有一個時代的人能如此長壽或如此健康,但是卻有一種啃噬我們靈魂的疾病在蔓延。


--------------------------------------------------------------------------------


第三章 學習工作
  住在山洞裡的早期曠野隱修士,沒有雇用工人或工頭,他們將每天的大部分時間用在勞力工作上,包括園藝、編織籃子或紡織。他們注意到聖保祿嚴格的命令:「凡不願工作者,就不可吃飯。」(得後三,10)因此,他們以勞力工作供應自己物質上的需要。他們不認為這些勞力工作會擾亂他們的靈修目標,反而視它為來自上天的祝福,是一種工作治療,是躲避枯燥與悲傷的方法。

  在永恆的光輝裡,我們看到自己的工作也是愚昧無比的。我們每天掃地,但是,明天又蒙上灰塵。我們寫的書會絕版,或被放在某人的地上,蒙上厚厚的塵埃。然而,工作是人生活中不能逃避的部分。它不是我們運用每天時間的方式;也遠超過我們付款的方式。在某些意義上,它也代表人在宇宙中所具有的獨特地位。藉著工作,我們參與創造工程的鋪陳;在面對物質世界和解決問題的同時,我們也塑造了我們的特性。


--------------------------------------------------------------------------------

第五章 學習愛

  英國詩人及富於想像力的藝術家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為通往聖德之路留給後代明確的定義。他寫道:「我們被放在地球上一處小小的空間裡,目的是使我們能學習背負愛的大梁」布雷克經常在花園裡與天使對話,在靈修與藝術方面,他被視為是一位古怪人物。然而他的思想是與聖人的智慧是一致的。他們都同意成聖便要相似天主──即是不斷的「脫去舊人,穿上基督」,祂的本性就是愛。

  深植於我們心中的莫過於渴望愛與被愛。歌曲、小詩、問候卡都告訴我們同樣的事,即是:「你所需要的只是愛」。這是否指至少在這點上聖人與披頭四合唱團的觀點是相同的?或許是吧!然而,布雷克的話指出了遠比滿足「心中渴望」更多的東西,它指引我們一種邁向成長與悔改的過程。關鍵不僅在滿全我們的渴望,而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擴大我們愛的能力;我們的言行要符合愛;誠如但丁所寫的:愛能「移動太陽與其他星星。」


「幸福是在我們生命中找出可能是『必要的事』,
而開心的放棄其他所有的一切。
然後,弔詭的是,
我們發現天主把我們所需要的一切都一併給了我們」
(多默‧牟敦)

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乙年復活期第五主日神父的話 - 住在耶穌內

乙年復活期第五主日

神父的話

住在耶穌內
【宗九26-31;若壹三18-24;若十五1-8】

潘家駿 神父

復活節的慶祝一直延續到整個的復活期。從復活主日(包括了守夜禮和復活當日)一直到聖神降臨主日,整個五十天的慶祝就如同一個大節日,教會稱之為「大主日」。
今天是復活期第五主日,這是我們從復活節之後第五個機會,讓基督的復活再一次臨現在我們當中。古代的基督徒常常這樣說:「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主日。」說明白一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與復活主耶穌的相遇。」而這個主日的福音,耶穌講了一個比喻。耶穌說,祂是葡萄樹;祂的門徒們是葡萄樹的枝條,枝條若不連在葡萄樹上,憑自己就不能結果實。聖若望宗徒用了耶穌所講的這個比喻,正是要向我們強調,我們是多麼需要「住」在基督內。
  葡萄樹是沿地中海各地很普通的植物。他們一般把以色列民族比作為天主的葡萄園,如聖詠八十8-10:「萬軍的天主,求你復興我們,顯示你的慈顏,好拯救我們。你從埃及移來一棵葡萄樹,你把異民趕走,而種植這樹。」於是舊約時代的先知們在講道時,常常便就地取材,拿它來作比喻。依撒意亞先知就曾經寫過一首葡萄園詩歌:「我的愛友有一座葡萄園,位於肥沃的山崗上;他翻掘了土地,除去了石塊,栽上了精選的葡萄樹,園中築了一座守望台,又鑿了一個榨酒池。原希望它结好葡萄,反倒結了野葡萄。」(依五1-2)而當我們看今天的福音時,這葡萄樹不再指那令天主失望的以色列,而是指耶穌自己,誠如耶穌自己所說的:「我是真葡萄樹」,而從來就沒有一個人向耶穌一樣說同樣的話。耶穌這棵真葡萄樹並不是獨影孤枝的,祂是葡萄樹,我們是祂的枝子。我們都與祂有一份密不可分的聯繫,並且我們與祂的生命相屬。
  「你們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在聖若望宗徒的筆下,這樣的話並不是空洞的說法。在我們剛才聽到的福音中,聖若望宗徒用了這兩句話來表示耶穌和祂的門徒們以及祂的門徒們之間的合一,同時也表示祂是我們的「生命泉源」。而祂如何與我們的生命合而為一,如何成為我們生命的泉源:祂以為我們犧牲了性命的方式,成了我們的生命食糧!
這「住」在基督內的經驗是聖若望非常寶貴的生命經驗,所以在他的第一封書信中,他用了福音類似的話語這樣說:「誰遵守天主的命令,就住在天主內,天主也住在他內。」「住」這個字眼非常能夠表達出今天福音中,葡萄樹與枝條彼此間的關係。在這篇若望的書信中,聖若望宗徒好像是為自己所傳的福音作了一個註解。他指出葡萄枝條要連在葡萄樹上所必須堅持的就是要「住」在彼此內,而具體的行動就是要;一、信仰耶穌;二、聽耶穌的吩咐,彼此相愛。而這兩個行動也正是我們領受感恩聖事(聖體聖事)的行動:
一、信仰耶穌:信德乃構成感恩禮的最重要因素。如果沒有信德,那麼感恩禮聖事的行動就根本不存在。初期教會門徒們在家裡之所以產生了「擘餅」的行動,那是因為門徒們想要「紀念」復活的主。厄瑪烏的事件也讓我們看到了這同一的信德,那就是當兩位門徒認出耶穌時,耶穌卻是在他們的眼前隱沒了。是的,認出耶穌和耶穌隱沒是同一件事,而這也正是信德的表達,因為如果耶穌可見才相信,那麼信德便不會發生。就是因為耶穌隱沒,所以才把我們帶入信德當中。

二、聽耶穌的吩咐,彼此相愛:聖言成了血肉來到我們當中,而凡是在感恩禮中領受了這成了血肉的聖言的人,也都被邀請去學會謙卑,與所有在這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一起作伴,一起同行。而我們陪伴同行所接觸這片土地的雙腳,正是耶穌於最後晚餐時,在門徒們身上為我們洗過的腳。祂曾跪下,雙手托著我們的腳,為我們洗腳,之後,祂「注視」著我們的臉龐,對我們說:「你們明白我給你們所做的嗎?....若我為師傅的給你們洗腳,你們也該彼此洗腳。」(若十三12,14)在這條天國的道路上,我們也必須在途中暫時停下腳步,以基督那充滿同情的「眼光」和對群眾所動的慈心,去洗我們近人的腳,而當我們跪在我們弟兄姊妹們面前,洗他們的腳,以那與基督相似的「目光」「注視」著他們那軟弱的臉龐;貧困的臉龐;病苦的臉龐;辛勞的臉龐;痛苦的臉龐;受壓迫的臉龐;被剝削的臉龐,被拒絕的臉龐,這時我們終將發現天主的救恩已經在我們腳踏的這片土地實現了。

事實上,生命之糧應該是比飽腹之糧更具體可見的,因此每當我們的生命被基督的體血飽飫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被基督的愛催迫著,而去想到在我們這個世界裡千萬因缺乏食糧和億萬因缺乏愛而受苦的人們。是的,如果我們能在聖體聖事內認出耶穌來,我們也應該能夠在許多受飢受餓的人們身上認出耶穌來。如果我們不能把我們對耶穌臨在於生命之糧的信仰轉化為行動,我們仍然不敢說我們是一個有信仰的人,更不敢說我們的團體是一個信仰的團體。

而這讓我想起有一次,當盧雲神父(荷蘭籍靈修神學家)準備為方舟團體舉行感恩禮的時候,一位因殘障而說話有困難的女士來到他面前請求神父降福她,當盧雲神父舉起穿著祭披的雙手準備行降福禮時,這位女士卻打斷了他的降福行動:「不是這樣,我是指真正的降福。」原來她想要的是擁抱,於是盧雲神父從祭台上走下來擁抱了她。是的,我們基督徒總習慣用「我會為你祈禱」來面對別人的困難,好似說完了這句話,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睡覺了。我們也總是忘了,我們也需要以具體的行動來與天主的聖意合作,把基督從祭台帶向人群,好讓我們的祈禱實現在我們當中。
聖若望宗徒生活在教會初期,基督信徒尚處在受人歧視的時代。他格外體驗到基督信徒的合一和彼此相愛的必要。據說,他晚年的宣講常以此為主題。我們體諒他的苦口婆心,也要在我們所生活的時代中實行這個教導。阿們!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神父的話: 耶穌善牧 - 聖召節為聖召祈禱

耶穌善牧
- 聖召節為聖召祈禱

【宗二 14a, 36-41;伯前二20b-25;若十1-10】


這個主日是復活期第四主日,又稱「善牧主日」,所以甲、乙、丙年三年福音的主題都是有關耶穌善牧。三年的福音都是取自若望福音第十章「耶穌善牧」的章節。這章節被分成三個部分:甲年取自第1-10節,強調的是「基督是羊門」;乙年取自第11-18節,所強調的是「善牧為羊捨命」;丙年取自第27-30節,所強調的則是「善牧將永生賜予祂的羊」。
在福音中,耶穌有許多的形象:醫治、驅魔、講道……等,而在所有形象中,最能夠安慰人心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大概非「善牧」的形象莫屬了。這形象是歷代,而特別是初期教會的基督徒藝術家,最喜歡據之以創作的一個圖像。初期教會的信友們常常把這個圖像裝飾在他們的地下墓穴當中,在那教難的時代,這個圖像總帶給他們給安全感和無限的安慰,因為善牧關顧祂的羊群,祂牧養他們、保護他們,祂也對他們絕對忠實。
當我們頌唱這個主日的答唱詠:「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聖詠廿三)」時,我們總會想到耶穌基督的善牧形象,雖然這個聖詠裡的「牧者」指的是天主聖父,不過這正好符應了我們常說的:「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子女」。耶穌在答覆門徒要求祂將父顯示給他們時,祂也這樣說:「你們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所以這善牧的形象最終指向天主聖父,然而是耶穌把父的慈悲形象帶到我們中間來,並且向我們分享天父的慈悲,祂同時也邀請那些受祂召叫的人活出這同一的慈悲。
耶穌在今天的福音中講了一個比喻來向我們通傳天父的慈悲大愛,內容涉及了「善牧」,而讀經二就是在向我們敘述我們所擁有的牧人是怎樣的一個牧人。讀經二說祂為我們忍受了痛苦,我們是因為祂的創傷才獲得了痊癒。今天我們在教堂中放一個十字架,對你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你大概不會認為十字架是一個羞辱人和荒謬的事,但是如果我們把十字架換成斷頭台或是宋朝包公審案時用的狗頭劄或虎頭劄,或者是處死死刑犯的電椅,那麼你一定覺得不可思議,教堂怎麼會放這樣一個讓人不安,甚至令人覺得羞恥的刑具在教堂裡。十字架在羅馬帝國時代就等同於我們中世紀的斷頭台,宋朝的虎頭或狗頭劄,或是今天的電椅。是的,不用懷疑,這個刑具正是我們信仰的中心。或許我們會問,為什麼不盡力消除這件讓耶穌帶來創傷的標記呢?因為十字架為我們基督徒而言,就如聖保祿所說的,就是真理,離了十字架這些真理就沒有意義。在沒有希望的時候,十字架帶來了盼望。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在完美的天主和該死的人之間築起了橋樑。在耶穌受難的那一天,天主戰勝了罪惡,擊潰了死亡。在這樣一種轉變當中,天主把歷史上最壞的行為變成了最偉大的勝利。沒有任何事能夠,甚至是謀殺了天主的親生兒子這樣的事,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關係隔離終止。因著十字架,最惡毒的罪行也都變成了醫治我們創傷的大能力。因著十字架,我們就有盼望;因著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創傷,我們就獲得了醫治。不是祂的奇蹟醫治了我們,而是祂的創傷。想一想,如果天主能夠從最無能、最軟弱中引出能力來,那麼天主也可以在我生命中最失敗和最困難當中做什麼?不用懷疑!全心依靠祂吧!
為了更近一步說明這比喻的意思,若望福音又提出了「羊門」的觀念。由門進入羊棧,是牧人接近他的羊群的正常途徑,它意味著牧人和他的羊群之間的親密關係。也因此,誰若願意到羊棧內牧養羊群,應該經過耶穌;換句話說,應該由祂領受管理羊群的權柄。羊若不經過耶穌,也不能找到草場,就是找不到養活自己永生性命的食糧,進入天國。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在接受了天主的慈悲大愛之後,祂要求我們做唯一事就是牧放羊群,即牧放我們兄弟姊妹中最弱小者。伯多祿在領受了耶穌的慈悲寬恕之後,耶穌邀請祂牧放祂的羊群,他現在正與耶穌和耶穌的弟兄姊妹一起同行,踏上天國之旅。
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被召成人耶穌弟兄的牧人,而為了帶領和鼓舞基督的教會走上天國,我們需要像基督一樣牧養他人。整個普世教會在今天齊聲為聖召祈禱,祈禱更多的年輕人去答覆天主的召叫,去接受一份奉召捨棄自己的一切,並在天主的愛中服侍世界的職務,這職務是喜樂的、是榮耀的、是平安的,就如聖心所散發出的熱力溫暖一般;但這職務也是捨已的、受苦的及掙扎的,就如耶穌的肋傷一般痛澈心扉,可是我們知道總是有教友在為神父們祈禱,祈禱他們能成為一名好的牧者,讓所有接近他們的人,都能與耶穌基督的聖心相遇合。

我想起一首歌詠耶穌聖心的詩歌,我們也以首詩歌為普世的司鐸們祈禱:

耶穌聖心、司祭之心
人的重罪把人壓垮
但祢以愛的關顧到處尋找亡羊
並將之懷抱回家

耶穌聖心、司祭之心
沉重的十字架給人帶來悲慘的生命故事
但祢承擔了我們的故事
並將天上的榮耀帶給我們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2009年復活節前夕領洗相片(Part III)

這是士林天主堂盧怡如為我們所拍攝的相片,

特別謝謝怡如...!!



































2009年復活節前夕感恩禮相片(Part II)

謝謝石牌天主堂黃金瑜弟兄提供的相片:



























謝謝石牌天主堂黃金瑜弟兄提供的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