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神父的話: 選擇耶穌或拒絕耶穌

選擇耶穌或拒絕耶穌
【則二2-5;格後十二7-10;谷六1-6】

潘家駿 神父

今天的福音向我們敘述,耶穌回到自己的家鄉納匝肋,進入會堂教導人。但是耶穌被會堂裡聚會的群眾拒絕了。

耶穌被拒絕的原因在福音中為我們提出了兩個理由:第一,他只是一個木匠:「祂這一切是從哪裡學來的呢?是誰給祂的那樣的智慧呢?祂的手竟行出這樣的神蹟?這不是那個木匠嗎?」為我們很多人來說,這雙木匠拿粗重工具的勞力之手,怎麼可能有能力行出讓我們尊重且佩服的事情來。他們要停留在對他已有的認識上:為他們來說,耶穌是個木匠,不可脫離他的這個身份。是的,這常常就是我們的偏見與短視。

第二個促成群眾拒絕耶穌的理由是,他們以為他們是那樣地認識祂的背景:「祂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格、若瑟、猶達、西滿的哥哥嗎?祂的妹妹們不也是都住在我們這裡嗎?」這個他們稱為瑪利亞之子的人,怎麼能做出這些事情來?是的,這也常常是我們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在作祟。

會堂裡的會眾以兩個表面的理由當藉口拒絕了耶穌,但真正的理由是聽耶穌講道的人總是必須做一個抉擇:接受祂或拒絕祂。這些人選擇了拒絕!他們的拒絕並非出自個人性格上的衝突或不成熟,也不是因為要反對而反對,按照福音的記載:他們對祂起了「反感」。而起反感的真正理由大概是因為耶穌的教導總會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挑戰,挑戰我們在行動上積極去實踐祂的教導。而為他們、也包括我們大部份人來說,不做什麼總是要比做些什麼容易多了;消極地去拒絕比積極地去接受要容易多了;破壞也比建設要容易多了。總之,不去做比去做要簡單太多了!在會堂裡的人們消極地拒絕了耶穌,也連帶地拒絕了祂所帶來的生命挑戰。事實上,這些人的決定也常常是我們的決定。我們雖然自稱基督徒,也在感恩禮中聽著耶穌的教導,但是只聽不做,也形同拒絕了耶穌。

在今天的讀經一裡,我們看到厄則克耳先知也被同樣懷著如此消極的生命態度的人們拒絕了。因著以色列子民對天主誡命的漠視,先知預言了耶路撒冷的毀滅,以及以色列國的滅亡。他的宣講迫使他們必須做一個抉擇:選擇順服天主或繼續叛逆;選擇罪惡或選擇悔改。可惜的是,祂們選擇了拒絕。公元前587年,先知的預言也實現了,以色列國被拿步高王侵入,並且拉枯摧朽般地被滅亡了。

聽耶穌教導的群眾必須對耶穌所帶來的挑戰做一個分辨,聽先知宣報的以色列國同樣必須對先知帶給他們的挑戰做一個抉擇,同樣地,在第二篇讀經中保祿告訴我們,他怎麼為他的生命分辨出什麼是最好的,以及他如何做了最好的抉擇。保祿告訴我們在他身上有一根「刺」,我們雖不明白這根「刺」指的什麼,但很可能就是他面臨的困難、所罹患的疾病、所受的淩辱、遭遇道的迫害、為愛基督而面臨的逆境等。這些刺時時在挑戰著保祿在生命常常必須做出分辨與抉擇,否則他不會感覺如刺在背,痛苦地三次祈求天主替他拔除。保祿沒有選擇依靠自己的能力,而是以柔順和謙卑選擇依靠天主的大能。面對天主的大能,保祿有一個非凡的信德反應;他說:「我甘心情願誇耀我的軟弱,好叫基督的德能常在我身上。」對保祿來說,誇耀自己的軟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他曾經很在意他的名譽,並為名譽操心。然而他懂得了戰勝自己,克勝了在他內的本性衝動,誇耀了自己的軟弱,好讓天主的能力住在他內。
所有的這些抉擇都需要依靠天主的恩寵,而信德正是領受天主恩寵的關鍵條件。信德的欠缺是天主賜與聖寵的一個障礙,因為恩寵需要我們接納才能通傳給我們。如果我們拒絕它,它尊重我們的自由,也就不能如它所願的進行工作。所以福音告訴我們耶穌在納匝肋會堂「不能行什麼神蹟」,而只給少數的幾個病人覆手,治好了他們,就是因為他們缺乏信心。
讓我們祈求上主使我們能向祂的恩寵、祂的真理開放,並且繼續不斷地走向選擇耶穌的道路,讓我們的生命選擇「好」還要「更好」,選擇「善」還要更善:
如果我要做得比「歸屬」更多,那麼就去「參與」。
如果我要做得比「關懷」更多,那麼就去「幫助」。
如果我要做得比「相信」更多,那麼就去「行動」。
如果我要做得比「寬恕」更多,那麼就去「愛」。
如果我要做得比「教導」更多,那麼就去「服務」。
如果我要做得比「生活」更多,那麼就去「成長」。
如果我要做得比「友善」更多,那麼就去「成為朋友」。
如果我要做得比「獲得」更多,那麼就去「給予」。

如此,我們不僅擁有生命,且是更豐富的生命。阿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